nuffnang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QE.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QE. Show all posts

Monday, August 29, 2011

曹仁超:QE3不会出现

美股大跌,QE3会否出台?上周四10年期债券利率已跌至2.4厘(2008年低点2.04厘)。8月9日联储局开会后贝南奇有何意见?我老曹仍不 信有 QE3。今年美股大跌失去市值1.8万亿美元,影响力已超过去年11月推出的QE2。第二季美国GDP只是增长放缓并未进入衰退,上周五美股已开始技术性 反弹,本周一港股亦不例外。所谓欧债问题个人一早已讲过是「没完没了的」。今年很多投资者皆怀着希望而入市,结果因失望而离开,股票市场愈来愈专业,令业 余投资者赚钱空间愈来愈少。面对银行存款利率如此低,真系投资又死、不投资又死。上半年表现出色股有公用、消费及赌场股,下半年又如何?似乎工业股在起死 回生,请留意过度抛售的工业股。

牛二拣股唔睇市

股市疯了更需要清醒头脑。在牛市二期不要忘记拣股唔睇市。买强势股,抛售弱势股,如果你唔识拣股请不要投资。牛市二期投资策略是,当别人恐慌时你入市,当别人高兴时你获利回吐。自去年11月起至今,恒生指数仍是上落市。

所谓提升国债上限只是2012年大选后减少开支250亿美元、2013年再减少470亿美元,分别占明年和后年开支1%及2%;2014年起进入第 二 阶段减债1.2万亿到1.5万亿美元,共分10年进行。恐怕仍是废话(国会计划未来10年发债9.5万亿美元,即使减债成功,2021年美国政府负债仍上 升7.1万亿美元)。美国政府未打算真正减少开支。

通胀对一般人而言是指消费物价指数(CPI),但真正是指流通货币增加了。如流通货币不增加,短期物资供应不足令售价上升,供应一旦增加后又回落, 因 此没有通胀问题存在。现代金融体系愈来愈复杂,由货币供应增加到CPI上升之间存在许多其他因素。上世纪50年代美国货币与M1关系是3.5倍(即M1是 货币供应量的3.5倍),再产生M2及M3,甚至M4和M5。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两者关系是1.8倍,即货币供应多了但乘数效应下降。金融危机于 2007年9月开始,联储局不断向银行购入资产,令银行手上的现金由20亿美元增至今天1.1万亿美元。

今天美国M1乘数效应只有0.8倍,理由是银行面对大量新增现金,无法借出去只用作投资,例如买股票、债券及商品合约,形成股市、债市及商品价上 升。 美股指数已较2009年年初上升一倍,过去一年小麦价升79%、棉花升166%、橡胶升98%、铜升44%、银升94%和原油升31%,但天然气价却回落 23%和橄榄油回落12%。不少生产商2009年3月眼见QE出台早已买入大量商品期货合约去保护,面对原材料大幅涨价,生产商却不敢把制成品大幅加价, 一般加幅只在10%左右,形成美国CPI过去两年升幅不大。今年生产商手上商品期货合约已用完不知又如何,即美国下半年进入CPI急升期或生产商纯利急跌 期?

美国人口3.1亿人,年增长率0.6%,加上新移民人口年增长率0.9%。工作人口1.53亿人略少于总人口50%,失业人口约1500万人(未计 就 业不足人口),为了令失业率下降1%,需为150万人创造就业,再加上每月约有11.5万人新加入就业行列,压力十分大。过去40年美国平均失业率6%, 今天如要降至此水平并不容易。1978年前美国每月新增职位35.6万个,之后逐年下降到2000年,过去10年每月新增职位只有12万个,令失业率不断 上升。未来如欲降至6%失业率,美国每月新增职位必须达25万个,要出现这个情况,除非美国GDP年增长率达4%(过去10年只有2%)。

过去10年美元不断贬值令原材料涨价。另一原因是中国加入WTO成为出口大国,加上世界各国在过去10年无一不透过干预汇价去阻止自己货币兑美元大幅上升。2011年8月起又如何?

美国利率由1930年低点回升到1980年极高点。初期推动利率上升动力来自资金需求,因为美国经济增长率战后愈升愈快,到了1966年至1980 年 美元利率上升来自通胀上升压力(1980年美国通胀15%)。1980年列根上台后,联储局把利率提升到高过通胀2厘成功控制通胀。1982年起美国进入 另一阶段,2000年前美国GDP维持高增长,通胀在低水平。不过,科网股泡沫爆破后情况再改变,联储局只有透过美元贬值去刺激GDP保持较高增长率,虽 然如此,美国通胀仍不高,目前只有2%左右。

低利率及低通胀令债券价格上升,支持股市维持在较高P/E,但企业纯利增长放缓,最终引发2008年金融海啸。现水平计,美股P/E不算高,但经济 循 环周期是否又到了高潮(即未来企业纯利开始下滑)?在经济上升周期,股市通常先升3年然后回落1至2年,再上升4年,前后共上升9年,到第10年才急跌; 在经济下跌周期,股市通常只上升2年回落2到3年,然后又上升2年又再回落,例如1966年至1982年的美股。在经济上升周期,股市可先升100%才出 现调整,调整幅度一般只有前升幅10%,直到第9年上升期完成后才大幅回落。在下跌周期,股市只上升前跌幅50%便出现调整,调整幅度可达30%,在下跌 周期欲透过长期持有股票去赚钱并不易。

2000年起,美国企业纯利增长来自美国以外地区,到2011年上半年50%收益来自美国以外地区,未来140年美国大企业能否保持上述成绩?

美国透支 GDP低增长

利率由1980年起回落,经过30年后在2008年12月见底。3年过去了,至今仍未有上升能力,今天3个月国债利率由24年前7.5厘回落到接近 零,10年期国债利率由9厘回落到2.4厘。今年美国负债高达14.3万亿美元,一旦利率上升将是大灾难。美国6月CPI扣除食物及能源价格因素后只上升 1.6%(不构成通胀威胁)。6月生产商指数上升7%(核心指数上升2.4%)。生产商所面对的困难是他们不能把生产成本上升压力转嫁给消费者。过去24 年,美国利率回落60%、负债上升550%、政府开支上升144%,达每年2.2万美元。过去24年美国人财富上升理由主要来自利率下降令资产价格上升。 2011年的美国人拥有财富其实同1987年10月股灾前差不多(以购买力而非用美元计算),在2003年至2007年美国楼价上升周期,美国人透支了 2.3万亿美元消费,2007年楼价泡沫爆破后至今,美国人只放回1.3万亿美元入楼市。2003年至2007年美国GDP平均年增长率2.7%,估计需 时5至10年,美国人才能清还由2003年至2007年因楼价上升而新增的贷款,代表美国GDP低增长期仍将维持好一段日子。

科技的进步带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今天人类平均工作时间较100年前短很多(以香港为例,目前1年有三分一日子是假期,不少人已能享受退休计划, 是 100年前香港人无法想象),但科技的进步不是按年增长,而是时快时慢;反之,人类要求更多闲暇时间同时收入提升,却是永无止境,形成企业获利不断改变; 每当制造业由高边际利润走向低边际利润而出现地域转移,例如由美国移向日本、欧洲再移向亚洲四小龙和新兴工业国,最后移向中国与印度。在转移过程中,引发 个别国家经济出现盛衰周期是无法避免。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人均GDP已超过每年4000美元,会不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或如总理温家宝所 言,在2020年前中国GDP仍可保持每年8%增长、CPI仍可保持5%以下升幅?

过去两年(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对不少中资企业而言是灾难,下半年又如何?虽然中国GDP在2010年已排名全球第二,但中国人均收入 只 及日本人八分之一,超过95个国家人均收入仍高出中国人,包括利比亚、黎巴嫩和罗马尼亚等。中国人储蓄率达35%(美国2%),根据世界银行数字,每年仍 有2000万名中国人踏入18岁及愈来愈多中国人加入中产阶级。未来20年中国将兴建5万多哩超级公路、40多个新机场、大量港口及房屋、中国仍有 3.16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每年面对150万个大学生毕业加入就业行列。中国占全球五分一人口却只拥有全球10%可耕地,一直以来中国人必须努力工作 才能养活自己。30年改革开放日子过去,中国人渐达温饱水平,能否一如1980年后的香港人进入富裕社会?决定因素亦一如香港,即中国能否出现一个有效率 及廉洁的政府?近两年内地企业股价大幅回落是否另一次投资中国的大好机会?

打破寡头 楼价合理

1998年中国政府宣布住宅房商品化后,全国一下子出现2.4万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到2008年更达到8.7万家,形成春秋战国局面,相信是内地房 地 产开发公司全盛期。去年国资委要求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只保留16家,其后又宣布保留多5家,即目前国营地产公司共21家;其中已上市者有保利、华 润、中海、中铁和中建等;地方政府做后台者有上海绿地、陆家嘴、北京首开和金融街等,还有城建、城投、城开、上实、中华企业、中星和新长宁等;至于股权分 散公司有万科和金地等;民企有恒大、碧桂园、绿城、万达、龙湖、雅居乐等;另有港资企业如瑞房(272)、九仓(004)、恒地(012)、新世界 (017)、长实(001)、新地(016)和恒隆(101)等加起来合称30强,业务集中在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仍以中小型地产开发公司为主。

——————————————————————————–

估计未来10年内地地产开发公司数目大量减少,情况有如香港1973年地产开发公司有数百家,到了今天有实力的大型地产开发公司只余下10强。 2009年中国地产开发公司已减少十分一,余下八万家,2010年进一步减少到七万多家,相信30年后中国地产开发公司一如香港情况只余下30强机会十分 大,其余皆不足挂齿。即淘汰赛不但在工业股身上出现,同时在内房股身上开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任何产业经过一段日子百花齐放后,必然进入汰弱留强期,最 后出现寡头现象(即少数公司占据市场80%)。除非政府立法制止。香港不是出现地产霸权,而是经过几十年汰弱留强后,地产业进入寡头时代。只有打破寡头垄 断重新引入竞争,香港楼价才逐渐恢复到合理水平,不然偏高现象长存,不会因政府复建居屋而改变。

Thursday, August 18, 2011

FED延長低利至2013年中感想

http://e-big.blogspot.com/2009/01/e-evacarry.html

11 August 2011,
今天果不其然一早又來個開低盤的震撼教育
昨天搶短的現買現套,然後一堆股票大跌4%以上甚至跌停開出
接著大盤殺個低,當散戶的籌碼急著跑出來之後又一路瘋狂的拉抬
每天上上下下震幅超過2、300點
沒有練過的叔叔還真的很快就會變輸輸
今天的盤沒什麼內容可講
只有一句點評:「護盤基金高檔不出,低檔哪來的錢護盤?」
聽的懂得你就收,更不懂的你就繼續看就好
不要隨便手癢,就比較不會有斷手斷腳來止癢的困擾

回到今天文章的主題
台灣時間星期三的凌晨FED開會以7:3通過決議
宣布維持低利到2013年中
此次FED宣布會議決策雖未見到傳說中的QE3
但是卻直接跟全世界宣布兩年內不會調升利率
也間接的跟全世界宣布說美國的經濟至少要再疲弱2年

我們來回首前兩次QE的過程
第一次的量化寬鬆是在數量上做寬鬆
此為QE1
宣布發行1.25兆美金的印鈔救市讓大量的資金在市場上做釋放
以解決2008年金融海嘯時銀行間和市場貨幣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而第二次的量化寬鬆則是在價格上做寬鬆
FED將短債到期的本金買入更長期的公債,共6000億美元
此為QE2
QE1和QE2採取的手法不同
QE1是採直接印鈔從銀行體系印製大量貨幣到市場中
而QE2則是利用買入大量遠期長債來壓低公債的殖利率
讓市場的資金形成在低利的環境中
迫使這些躲在公債賺取已經極低的利息的資金撤出進到市場去
兩次的QE量化寬鬆分別在貨幣和利率下做了大動作
而這兩次的政策的確也迫使歐、美國家大量資金往市場去
以求賺取更高利息或投資報酬的投資
但是大量印製貨幣和低利的環境中就讓美元進行長時間的貶值
同時大量資金往高息貨幣等國去做投資套利或是推升新興國家的資產

所以在QE1的時候,大量的游資進到了股市
推升了全球暴跌後的股價,讓全球股市在2009年都形成大漲豐收的一年
而QE2的政策,則讓更多的游資除了往股市去之外
也往了商品期貨市場去
所以2010年全球的商品期貨大漲,包含貴金屬、農產品、原油等....
但是市場在美國FED進行了兩輪量化寬鬆之後
就像是已經在加護病房的病人硬打了兩針嗎啡
雖然可以止痛,讓疼痛暫時舒緩
可是原本的根本問題還是在
美債的問題在今年8月相關短期債務要到期之後果不其然還是向市場投了一個震撼彈
結果這一個震撼彈沒想到竟然發現原來是核彈
一投下去,炸開之後,全球股市一片慘況
美債在8/2之後雖然妥協通過提高債務上限
但是標普調降了美債的AAA評級到AA+讓全球譁然
而FED也終於在近日來的暴跌聲中做出了維持低利到2013年中的聲明

基本上沒推出QE3我個人並不意外
因為印鈔、買債能用的大絕招都放的差不多了
越來越重的口味最後只會引來巨大的災難
所以FED這次隻字未語有關QE3的訊息我認為是正確的動作
雖然這次FED沒有相關QE3的動作
但是我個人認為FED給出了延長低利的時間表是一個信號彈
全世界的資金因為美國大玩貨幣政策大量的被借貸出去在世界各國流竄
這些熱錢最怕的就是未知的事情
為什麼市場一直希望美國推出QE3
其實事實上就是希望美國繼續維持低利的狀態
並且能夠再提供更多大量低成本的借貸
當這次雖然FED沒有提出更新一步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
可是事實上已經是間接的在向全世界的人發出一個「隱訊息」
就是在2013年中之前,這些被釋放出去的熱錢不會被召回
同時也沒有面臨升息的風險
這樣一來,在接下來這兩年中
無論是銀行業、金融業、甚至是企業界
就能夠精算他們所要擔負借貸的資金利息成本
這對未來的企業投資、銀行間的借貸來說都是很重要的指標信息

更重要的
是對這些流竄在世界各地的熱錢拿大聲公說
「2013年我才會叫你們回家,現在開始的兩年內,就隨你們玩吧」
這就是結論
最近全球股市的暴跌就是反應美債的不確定性
以及市場擔心收縮資金被抽銀根的恐懼
而8月解決了美債上限的問題
同時美國也開始在針對減赤提出10年的檢討方案
這次又訂出市場維持低利多久不抽銀根的時間表
這會讓企業爭取到更多時間和低利的借貸成本加速進行新的投資
這有助於企業的擴張發展和解決失業率
也讓這些全世界的熱錢有更充足的時間去準備下一階段準備瞄準的目標

黃金在今天衝破了1800美元的歷史高價
這是反應人們恐慌和避險的需求
並不是實質可以支撐金價的基本面
因此最近的金價什麼時候開始會大量回落
就表示市場的信心在逐漸回復
而在大量擠進黃金的資金開始做撤離之後
資金總會有方向去的
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而熱錢就會往價格低的地方去
會有價差的地方,就會有熱錢引起興趣
而全世界的市場在經過今年2011年2、3Q的修正後
股市、和原物料商品期貨市場以及房地產也都適度的經過一個階段的修正
我認為這一波熱錢帶全球經濟狀況只要止穩之後
就有機會再回流市場一次
而這一次熱錢將會吹起最大的泡沫
當這最後的泡沫如果被吹起來
各位要注意,今年台灣有搭配選舉行情利多的放送
加上房地產價格依舊高漲以及台陸之間友好的政策開始發酵
有機會再做最後一次推升
至於能推到哪裡,沒人知道
只有神知道
但是我要提醒各位的是
如果你看到這次從8800點一路砍下來崩盤的情形有讓你嚇到
明年如果真的泡沫有吹起來,然後破掉
那麼殺傷力就會比這一次更兇更猛
可能和2008年的金融海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屆時大家就要更為保守

總結
呼應我先前寫的文章「熊市崩盤與泡沫崩盤」
這次崩盤我認為是屬於基本面上在政策和經濟短時間上衝擊的熊市崩盤
這一陣子如果全世界能夠止穩
我不排除還有一次在攻高點的機會
只是現在講這些都還太遠,事實上還不必看到那麼遠
現階段一步一步的把眼前看到的行情再更確定之後才進行正確的投資決策
其他的就不需要多想
如果不幸被我料中後面幾個月中出現了泡沫
也就是股市再度被推升、商品期貨再漲一波、房地產價格再刷新高價
那麼這就可以確定是泡沫了
到時候希望大家不要又被市場樂觀的情緒沖昏頭
後面如果山下滾下來的
也希望大家不會是受傷的那一個

一點經驗與意見與各位分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