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09年1月31日星期六

Marrakech Marathon 3.告訴我,究竟起點在何方?


摩洛哥在西北非,但在文化上,信奉伊斯蘭教的摩洛哥與中東更相近。阿拉伯人互相問好時,會常說:「Inshallah。」意思是:如果真主允許。到過中東的人,也會知道,中東有不少東西是沒有規律、理由和秩序,人家告訴你甚麼,也不要太輕易相信,具體例子,就是公共交通是沒有班次概念,人家只會告訴你:「總之坐滿客就會開,我怎知道何時坐滿?」

若果真主不允許,甚麼事也成不了。所以,馬拉松的起點在那裡?是否如期進行?答案是:Inshallah!

翌日早晨,又回到Marrakech Daoudiat的馬拉松辦公室。這次很有效率,不消半小時,就可以取號碼布、記者證、及馬拉松慶功Party的邀請。職員B說,慶功Party在Tennis Club,與馬拉松Expo很接近,大會巴士在周日晚上七時,會由你住的酒店出發。

這次,帶了一張大比例的地圖來,再問高級職員C,起點在那裡?C看了一會後,就拿著我給他的筆,在A點打了個叉,說起點就在這裡附近了。(舊城區城牆內的一間酒店前)但會跑過甚麼路段,C還是答了了,只是大概指了位置。

反正再問,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也不可能有人確實告訴我,起點在那裡。不如待周六到Marathon Expo,發號碼布的職員,肯定較熟悉賽道?

Marrakech的Expo,當然與歐洲無得比。歐洲的馬拉松Expo是體育用品展銷會、各地馬拉松比賽,都會到Expo推廣,當然少不了運動食品的試食和試飲,有些也會有Pasta Party。已有幾年無參加香港馬拉松,印象中香港的Expo也相當頹,只有一檔New Balance同攤位遊戲,不會有其他比賽的宣傳。

Marrakech的Expo沒有體育用品賣,只有兩三個攤檔,宣傳下半年的Grand Atlas的Ultra Marathon、及Casablanca馬拉松。問了Expo職員A,起點在那裡?她不知道。職員B,終於可以確實一點告訴我,是在古城城牆外的街道B。

究竟是城牆內的一間酒店前?還是城牆外的街道B?Inshallah!

***

晚上回到酒店,還未到大堂,有位仁兄問我:「你也是跑馬拉松嗎?你知不知道起點在那裡?有人告訴我,起點在El Andalous酒店附近,但我到現在仍不確定!」

El Andalous酒店附近?又是另一個新答案。

這位仁兄是印度裔荷蘭人,我大約給他指了,不同人的不同答案後,他就不斷批評Marrakech怎樣差勁,怎可能連起點也不告訴跑手?網頁甚麼也沒有!這個馬拉松,與他住的鹿特丹(Rotterdam)、辦的馬拉松無法比。

「我碰到另一個荷蘭跑手,他告訴我,一定要跑得快!跑得慢就無水飲,因為路人甲乙丙丁也會到水站取水!還有,大會不夠職員駐守賽道,很多人會出貓,到差不多就會坐車!!!」

也可以理解,跑手為何要出貓,Marrakech馬拉松的時限極苛刻,只有五小時。像版主這些嘍囉級的跑手,肯定要上車。唔偷雞,又怎可以完成比賽?

終於在比賽日的清晨,我才確定起點和路線。在酒店食早餐,碰到摩洛哥電視台的攝製隊,當地記者終於把路線劃給我。我問他們:「我實在不知起點,也不懂得告訴的士司機,載我到起點。你們的車有沒有多個空位?」

他們想了兩秒,就說沒有問題,我終於找到起點了。

Marrakech Marathon 2.亂過亂世佳人!

在摩洛哥,的士司機總希望斬你一頸血;堅持跳錶也沒有用,他們硬要帶你遊花園,你也無可奈何;有良心一點的司機,就沿途一直上落客,讓你付的士車資坐小巴。好不容易,才截到一輛,願意20元載我到Daoudiat的計程車。

到大會辦公室,只有兩名不知狀況的職員。等了近一小時,有個會說英語的職員才回來,奔走了好一會,終於聯絡上了。原來,大會甚麼都沒有預備,也好像甚麼都不知道。

比賽?「你要跑嗎?全馬還是半馬?」

取號碼布?「對不起,明天再來取啦,今天仍在Casablanca,未送到呀!你先填報名表啦」。

酒店沒有你的名字?「等一會,我們再安排好了,你今天就到,就讓你今天入住啦!」

是否真的免費?「是呀!如果你明年再來,我們甚至連機票也包!當然你要有稿寫啦!」

想訪問大會主席?「他很忙了,等一等啦。」

比賽起點在那裡?大會海報、網頁和宣傳資料都沒有標示!

女職員A:看了地圖十分鐘,然後再對大會海報後,就說應該起點在A街。

男職員B:看了地圖十分鐘,就說看不懂地圖,不要問我。

高級職員C:我眼睛不好,讓我出去陽光下看...然後,他說起點在B街。

***
我就在這裡一直等,不知道發生甚麼事,等到連我也不知道,自己在這裡等甚麼。就在等候間,發現比賽大會的確幾慳皮,度縮程度與香港業餘田總有得揮。原來大會宣傳海報、單張,與香港渣打的T恤一樣頹,年年同一個款。

大會其他職員,又介紹其他人給我認識,包括上圖這個大叔!(他祖家是埃塞俄比亞,來摩洛哥住了廿年,據報是,元老組半馬的爭標分子喎!)

無聊透頂,又等不到大會主席,不如與高級職員C聊天好了。問他比賽的東西,但他也都不清楚...

本屆比賽人數?男女運動員有多少?「不知道了。去年有5千人,但到目前為止只有約2千多人報名。」

為甚麼?「巴勒斯坦打杖嘛。大家都是伊斯蘭的兄弟,現在一片愁雲慘霧,自然沒有心情去跑了!」

不是更應該Run for a clause,要為巴勒斯坦人跑嗎?「才不是呢!我們是為巴勒斯坦人而不去跑,而不是為巴勒斯坦人跑!」

再問下去時,他笑說:「我已把我懂的英文全都說了,我不懂再說更多的英文了!」

***

昨晚我已沒有怎樣睡,要趕早上六時飛機,等到下午三時多,我已倦得發瘋,終於忍不住問,究竟我今晚是否有酒店?我何時可以入住?這時,高級職員C才叫另一職員,在酒店名冊上查找,結果當然找不到。過一會,C就拿了一封信,叫職員傳真到Imperial Holiday酒店。

他說:「改去Imperial Holiday啦!不去El Andalous了。」

折騰了三小時,終於「苦盡甘來」,可以有免費酒店休息了!酒店職員A告訴我:「早餐和晚餐都是免費。」我把問題再問一次,職員A說:「是免費。包含在內。」到第二晚,因為我老覺得,摩洛哥人都是隨口講居多,又再問一次。職員A說:「是的。」

我終於相信了!

Marrakech Marathon 1.尋尋覓覓、淒淒慘慘戚戚!

今天,終於跨過地中海,去到北非的摩洛哥,以記者的身份,參加Marrakech馬拉松,有機會見識見識,北非、伊斯蘭世界、發展中國家的馬拉松是怎樣一回事?

Marrakech於摩洛哥東南部,Grand Altas山巒群下,是一個伊斯蘭古城。香港去Marrakech遙長路遠,更沒有直航機;但由倫敦出發,直航Marrakech也只是三小時左右,距離相等於香港至北京,而且機票便宜得很。多得Ryanair及Easyjet等廉航,在倫敦、馬賽、米蘭、日內瓦、馬德里等城市出發,來回Marrakech的機票,也不過是數百元。

我沒有中六合彩發達。我的來回倫敦和Marrakech機票,只是30鎊,相等於330港元。

早於去年十一月,我就向馬拉松大會(由Grand Atlas Atheletic Club辦,相等於香港的業餘田總)申請記者證及報名。摩洛哥人的母語是Moroccan Arabic、第二語言是法語,第三是西班牙語。聯絡過程一波三折,與大會職員(上圖)通電郵,他們都用法文覆,每次也只是不斷重覆這兩三句:「OK」、「無問題」、「到時見啦」,甚麼訊息也沒有。

打電話給他們,他們聽不懂我的廣東口音英語,根本無法溝通。

周四上機前,我只知道,他們會給我號碼牌、他們辦公室地址、及送周五至周日晚的El Andalous酒店給我。那裡取號碼布?Marathon Expo在何方?比賽路徑如何?我一概都不知道。下機後,隨便挑了一間廉價旅舍、放下行李,隨即到El Andalous酒店,詢問有沒有我的booking、看看酒店職員,能否代我聯絡大會,讓我搞清楚是甚麼一會事。

El Andalous是一間四星級酒店,可以免費住三晚也很爽,但一日甚麼都未確定、找不到大會,也很難有心情享受。

我總覺得有些問題。果然,酒店找不有我名字的預訂,即使語言不通,也不願幫我打電話給大會查詢,要我自己付費打電話。

花了7元,還是雞同鴨講,接電話的職員,完全沒有概念,這通電話唯一收獲,是確定大會辦公室有職員。

想不用想,直接殺上大會辦公室,地址是Dar Talib, Daoudiat, Tier 4。酒店職員說,的士大概是20元...

2009年1月18日星期日

即使你的語言不是威士忌 Dufftown, Scotland



《茶杯》09年1月

即使你不是酒徒、你的語言不是威士忌、你討厭烈酒那股嗆喉刺鼻的燒灼,到蘇格蘭高原旅遊,一定要參觀一兩間威士忌酒莊,窺探蒸餾器的煉金術,如何把水、土、熱和氣,轉化成橡木桶內,一滴滴金黃色的香醇酒液。

蘇格蘭威士忌的產區主要分佈在英國北部蘇格蘭地區,可分為高地區(Highland)、低地區(Lowland)、艾拿島(Islay Island),及威士忌莊雲集的Speyside區。當中又以西面的艾拿島和東北的史佩塞(Speyside)最出名,村上春樹的《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就是寫艾拿島的酒莊;史佩塞的德夫鎮(Dufftown),則有蘇格蘭麥芽威士忌世界首都之稱(The Malt Whisky Capital of Scotland)。

這次我去了德夫鎮看酒廠。艾拿島不是不吸引、村上不是寫得不夠好,只是去艾拿的交通太不方便,要先到一個偏遠的小鎮,然後再坐船,島上的公共交通也稀疏,對於不諳駕車、時間有限的旅客,這著實太「艱難」了。德夫鎮方便多了,不少馳名的威士忌莊,距離巴士站、市中心只是咫尺之近,例如格蘭佛德莊(Glenfiddich)。

德夫鎮位於因弗內斯(Inverness)和鴨巴甸(Aberdeen)之間。由尼斯湖畔的因弗內斯坐巴士,沿途是一望無際的農田,田裡排列著一行行剛收割後,捲成圓筒狀的禾稈,錯落在農田是古老小石屋,一切是如此寧謐和諧。時值秋天,風從北海刮過來,麥田的禾梗全吹彎了,連站也站不起來,花兒早凋謝了,草原也不再翠綠。

藍天白雲,通常只在蘇格蘭的夏天出現,天色陰沈、雨下不停是平常事,若該年的雨水太多,大麥內就會有太多氮,不宜拿來釀酒。威士忌與紅酒不同,釀紅酒的葡萄一定要酒莊自己種,如何化腐朽為神奇,把季節欠佳的葡萄變成佳釀,就要考酒莊和調酒師的工夫。

但釀威士忌,大麥的來源不是最重要,酒莊都會從外地進口穀物,若酒莊的麥田失收也不要緊,從外地入口補充就可以了,因為釀製威士忌,最重要的不是大麥產地、而是研磨大麥的水質素、以及釀酒的過程。


經過放牧的綿羊群、高低起伏的草坡地後,兩小時多就抵達德夫鎮外圍,車還在渺無人煙處,兩旁只有高聳的樹林。沒多久,司機就告訴我到了,沿這條路一直向前走,就是格蘭佛德莊。

大部份威士忌廠,都不是由創辦家族營運,經營權早已易手了,但格蘭佛德莊,是少數仍然由創辦家族經營至今的酒廠。Glenfiddich在蓋爾語(Gaelic)的意思是鹿河谷,Glen是谷的意思、Fiddich就是酒莊後的鹿河。這幾間在山坡下的黑頂石屋群,就是格蘭佛德莊。一磚一瓦仍是百多年前的模樣,光陰是這裡的過客,留下的是歲月痕跡。

只有清純的天然水,才可以用來釀製威士忌。收成好的大麥,就會浸在純淨水內兩、三天,讓大麥發芽成麥芽,磨好的麥芽就會浸泡在熱水中,慢慢轉化為甜的麥芽汁。聽導賞員說,為了確保水源不受污染,格蘭佛德莊早已把鹿溪附近的一千二百畝地買下來、

加入酵母發酵,然後放進黃銅蒸餾器裡蒸餾,以提高酒精的濃度。但蒸餾出來的液體,只是嗆喉無味的酒精。注入木桶後,液體的酒精在木桶中慢慢蒸發和消失,若把酒液放在桶內三、五十年,只會剩下一半,餘下的一半都揮發了。這些揮發掉的酒,有個很美的名字,蘇格蘭稱之為「Angels’ Share」。

但酒液內蘊含的元素,隨著歲月的累積,反而越來越豐碩,經時間的沉澱、催化和呼吸,透明的酒液才綻放美麗的金黃色,散發花香、木香、果香、草香、而又帶點煙燻,各種各樣複雜而又多元的香醇,脫變成澎湃有勁的威士忌。

離開蘇格蘭後,我也沒有再碰威士忌,那一股灼熱辛辣仍然令我卻步,但總算一瞥了威士忌的大千世界,了解這種酒的學問。



注意事項:

交通
由因弗內斯(Inverness),可以到市中心的巴士站,坐10號巴士到艾根(Elgin)巴士總站,車程大約是一小時二十分。艾根附也有不少威士忌莊,例如市西邊格蘭摩利莊(Glen Moray)。

若要到德夫鎮(Dufftown),抵達艾根巴士總站後,再轉336號巴士,車程少於一小時,格蘭佛德就在鎮的北外圍,巴士差不多停在門口。

當然,最方便還是駕車,當地旅遊局都有威士忌徑(Malt Whisky Trail)的資料,按圖索驥就可以前往史佩塞的大小威士忌莊。

由倫敦和愛丁堡,都有火車和巴士前往因弗內斯。


遊覽季節
遊蘇格蘭最好在夏天,因為冬天太冷、天陰、日照時間過短。參觀威士忌莊前最好先預約,但若仍有空位,酒莊也會歡迎其他街客。除了聖誕或新年假期外,一般酒莊全年開放。聯絡方法可以在互聯網搜尋酒莊的網頁。

威士忌莊一般提供兩種導賞團。簡單導賞,由免費至五鎊不等,可以看酒莊的博物館及釀酒過程;深入導賞,收費由十五鎊至二十鎊不等,除了較詳細講解,還可以到貴賓房,了解威士忌品酒方法,及品嘗不同年份的威士忌。

很不幸,由於英國酒稅較高,蘇格蘭買威士忌不便宜,至少比在法國買昂貴。

沿法國地中海南岸一直跑!Marathon Des Alpes - Marities, Nice - Cannes


 
 《茶杯》09年1月

 馬拉松緣自古希臘。傳說記載,公元前四至五世紀,波斯多次入侵希臘,其中一次在希臘的馬拉松鎮開打,雅典為首的希臘軍打勝杖後,Pheidippides這名士兵,就由馬拉松跑到雅典報喜訊。他跑到雅典,說了:「We have won!」三個字後,就氣絕身亡了。於是,42.195公里的比賽,就叫馬拉松;馬拉松鎮至雅典的距離,就成為長度的標準。


不過,翻查西方史學之父、希羅多得(Herodotus)記載的波斯與希臘戰史,記載的卻是另一個故事:Pheidippides被雅典派往斯巴達求援軍,費氏由雅典跑了240公里往斯巴達,然後再返回雅典,前後跑了近五百公里。無論哪個故事正確,都說明馬拉松是旅程、是長征,是由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

但當馬拉松成為現代的競技項目後,礙於場地所限,現在的比賽,十居其八都只是在同一城市兜兜轉轉、穿梭往返,起點和終點相差不遠(方便跑手取回行李),現代的馬拉松也失去了旅程和displacement的意義了。

幸好,還有一些馬拉松,保留了旅程的本意。這個馬拉松是沿著海岸線一直跑,沒有一段重覆的路,起點是法國南部的旅遊城市尼斯(Nice),只要你捱得下去,穿過五、六個小鎮和N個沙灘,三、四、五小時後,你就會抵達以影展、陽光與海灘聞名的康城(Cannes)。

尼斯至康城的海岸線,剛好是42.195公里。這個沿海馬拉松只是第二屆,但已經有萬人參加,很多馬拉松辦了經年,也湊不到萬人參加,這就是法國南部、陽光、海岸的非凡魅力了。

這裡孕育藝術家的靈感。畢加索的舊畫室、畢加索美術館,就在路途上。雷諾瓦、馬蒂斯的工作間,都在海邊附近的小鎮。連哲學家也不抗拒法國南部海邊、慵慵懶懶的氛圍,尼采就是在尼斯附近的Eze,寫了《查拉圖斯特如是說》。

整條海岸線,間中也有些醜陋的地盤、棄置的車輛、堆滿垃圾的地方,但我的選擇性記憶,只會留下海邊小鎮、棕櫚樹、海、藍天、海邊的奇岩異石、水站冰凍的可樂、以及跑到終點,拿到獎牌的喜悅。

比賽:尼斯至康城

馬拉松日期:每年十一月初網頁:http://www.marathon06.com/

賣點:美不勝收的南法地中海岸、大部份都是平路,只有一點點斜坡、水站有凍可樂供應、終點有免費意粉

名額:一萬人,先到先得

2009年1月15日星期四

以巴衝突 不是正義和邪惡之爭

做學術,就要講準確,甚麼也要引出處。寫傳媒,不必加footnote,寫文速度快得多,只憑印象和知識,可以寫得很快。

但人的記憶有限,細節東西,也一定要再三翻查,才可以確保準確。版主的缺點是太講效率,少做核實工作。無論寫甚麼文章,也要牢記這一點。

《明報》.08年1月15日(寫於1月13日)

以巴衝突,是新聞的「票房毒藥」。傳媒的論述,永遠跟隨這公式:先是巴勒斯坦人、哈馬斯之流發動襲擊、發射火箭,以色列然後還擊,其間有多少平民傷亡,最後就由國際聲音,要求雙方停火。

為何哈馬斯要射火箭?巴勒斯坦組織為何要攻擊以色列?傳媒從來沒有提及。看新聞後,一般人也不明白雙方有何恩怨,為何打了數十年?沒有一方完全正確或錯誤以巴衝突,不是正義和邪惡之爭,而是兩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不幸地成為敵人,沒有一方完全正確或錯誤。

要簡單解釋以巴衝突是不可能,只有追溯歷史才會理解,雙方仇恨為何這麼深,巴勒斯坦人為何要發動恐怖襲擊。猶太人居於巴勒斯坦地(即以色列的國土),始於舊約聖經年代,公元1世紀左右,猶太人起義對抗羅馬帝國失敗,猶太人被驅逐出巴勒斯坦地。

直至19世紀末期,猶太復國主義興起,才有聲音呼籲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重新建國。猶太復國主義者揚言,在巴勒斯坦建國最好,因為我們沒有國家(A people without land),巴勒斯坦地則沒有人民(A land without people)。但實情是,巴勒斯坦地根本不是荒地,而是住滿了巴勒斯坦人。

由於雄厚的財力,猶太人逐漸把巴勒斯坦地上可買的土地都買下來,大多數的新地主都把土地上的巴勒斯坦農民趕走,只聘請猶太籍勞工。巴勒斯坦人才明白猶太人的企圖。

第一次世界大戰,經猶太人團體游說拉攏,英國政府1917年宣布聞名的《巴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公開承諾將協助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建立一個家園。巴勒斯坦的悲劇,由這刻正式開始。一戰後,巴勒斯坦歸英國託管,英國滿以為巴勒斯坦地有戰略價值,既是埃及的緩衝地,甚至可能有石油。結果,巴勒斯坦什麼石油也沒有,只有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不斷的衝突,英國政府才醒覺,要巴勒斯坦政府正常運作又要幫猶太人在未來建國,是互相矛盾,根本不可能。

由於巴勒斯坦地實在太貧瘠,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也不多,直至納粹德國的抬頭冒起,猶太移民才顯著增加,但仍然遠不及巴勒斯坦人多。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的衝突也愈來愈嚴重。1936年,巴勒斯坦人終於爆發大規模起義反英,英殖民政府花了3年,二戰前夕才把起義鎮壓。希特勒屠殺猶太人,讓猶太人復國的願望成真。

劫後餘生的歐洲猶太人,有很多選擇要去巴勒斯坦(更多去了美國),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人口,激增至接近三分一。戰後已近破產的英國,也不願意再無止境負擔管治巴勒斯坦的開支,巴勒斯坦的前途,就交由新成立的聯合國決定。

在美蘇兩國的支持下,聯合國決定將巴勒斯坦切開兩份,一個以色列國、一個是巴勒斯坦國,雙方的國土有如扭麻花形狀。巴勒斯坦人強烈反對,明明是他們佔大多數、也是世世代代居於此,為何要把一半土地,讓給新來的猶太人?但猶太人就支持方案,因為方案對他們有利,以小於一半人口比例,但就可以分到一半土地。

以色列立國後阿拉伯世界即宣戰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立國後,阿拉伯世界隨即向以色列宣戰,意圖消滅以色列國於萌芽時。但戰術失當及不團結,阿拉伯聯軍被以色列軍打敗,以色列甚至有能力攻佔額外的領土,及用恐嚇等手段,把領土內的巴勒斯坦人盡可能驅逐出境,又不讓躲避戰火的巴勒斯坦人於戰爭後重返家園。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就是在這天起產生。

剩下未被以色列攻佔的領土,就是約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帶。加沙給埃及吞併,西岸就被約旦吞併。

1967年,以色列在6日戰爭中再一次擊敗阿拉伯聯軍。這次,以色列吞併了加沙、聖城耶路撒冷、西岸、利亞的戈蘭高地及埃及的西奈半島。聯合國雖然通過決議,要求以色列由佔領的土地上撤軍,但以色列只是於1979年起由西奈撤軍。同時間,以色列又在佔領區內,建立眾多猶太人殖民區。

同時,巴勒斯坦人終於明白,建國只能靠自己,阿拉伯國家是靠不住的,阿拉法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法塔等武裝組織才相繼成立,並開始用恐怖襲擊等手段威脅以色列,以及讓國際社會明白,巴勒斯坦人要求建國的呼聲。1980年代後期,巴解願意放棄消滅以色列,以色列也願意與巴解談判後,和平進程曾有一線曙光。

在美國推動下,雙方終於在1993年簽訂奧斯陸協議,簽和約的以色列總理拉賓和巴解主席阿拉法取得翌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冤冤相報 陷入新惡性循環但雙方在和談後,分別在國內遇極大阻力,武裝組織哈馬斯堅決反對與以色列和談,但阿拉法無能力控制哈馬斯,拉賓更遭國內右翼分子刺殺。

同時,有以色列殖民在西岸希伯崙的清真寺亂槍掃射,巴勒斯坦人又發動襲擊報復。奧斯陸和平進程終於胎死腹中。公元2000年,仍未當選的以色列總理的沙龍硬闖東耶路撒冷的阿克薩(Al Aqsa)清真寺後,終於爆發巴人大規模起義。以軍鎮壓毫不手軟,巴勒斯坦死傷數以千計,沙龍更以反恐為名,在西岸築起大量圍牆及檢查站,限制巴人的出入自由。

衝突的根源,在於以色列侵佔人家土地,這次以色列與哈馬斯戰爭,只是這段歷史的延續,冤冤相報,陷入新的惡性循環。

PS:第一稿寫時手快快,沙龍硬闖清真寺時,以色列仍未大選。

2009年1月11日星期日

以色列對戰爭的迷思

《信報》08年1月10日(寫於1月8日)

以色列與哈馬斯在加沙的戰爭暫時膠著,以軍沒有軍事挫折、也沒有任何進展,到現在仍未能停止哈馬斯,向以色列南部射火箭,只有巴勒斯坦平民傷亡不斷增加,梵蒂岡教廷也發言批評以色列濫殺無辜,要求停火和和談的壓力越來越大。但以色列目前並不願意和談,除非哈馬斯主動屈服,願意放棄發動火箭襲擊。

對很多國家,最後一著才是發動戰爭,不用打就不打;但對以色列來說,和談才是最後一著,戰爭才是最有效,可以不和談就不和談。所以,自已故工黨的以色列前總理拉賓被暗殺後,以色列政治多年來都是鷹派當道,立場較溫和的工黨靠邊站。該槍手去年底在監獄接受電視台訪問時,仍批評拉賓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前主席阿拉法特達成協議,無悔暗殺拉賓。

以色列的歷史就等同一部戰爭史,由2000年開始,以色列已打了三次杖,包括鎮壓巴勒斯坦人第二次大規模起義、兩年半前與黎巴嫩什葉派真主黨的戰爭、及現在與哈馬斯戰爭,以色列每一刻也處於備戰狀態,戰爭與選舉一樣頻密。

以色列對戰爭的迷思,部份緣自國防問題。阿拉伯世界的人口、土地總和,是以色列的數百倍,自1948年建國後,以色列都不滿領土只有地中海邊陲這一小塊,很希望把領土向北擴展至黎巴嫩南部的Litani River、向東擴展至約旦河、向南擴展至埃及的蘇伊士一帶,才有天然屏障保護國家。於是,每次戰爭都是以色列擴展領土的大好時機。

但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來自阿伯國世界及伊朗的敵意。到目前為止,阿拉伯世界和伊朗,只有約旦、土耳其和埃及與以色列有外交關係,其餘國家和哈馬斯都不承認以色列,哈馬斯的其中一項黨綱,就是要消滅以色列。以色列政府相信,他們不是真心與以色列永遠休戰,所謂和談只是他們的短期策略,以韜光養晦,預備在下一次戰爭打敗以色列。

所以,以色列一定要維持強大的軍事力量,而每次與伊斯蘭國家、伊斯蘭武裝組織、巴勒斯坦人發生衝突,以軍一定會十倍償還、趕盡殺絕、濫殺無辜也在所不惜,好讓對方日後,不敢再透過綁架以色列士兵、射火箭、恐怖襲擊等方式去挑釁以色列。

以色列立國以來,參與的十數場戰爭都打勝杖,特別是67年的六日戰爭,短短六日,就癱瘓了阿拉伯國家聯軍,把領土擴展了六、七倍。以軍不敗的神話,也成為阿拉伯世界揮之不去的夢魘,這種震攝的力量形成的恐怖平衡,加上以色列的核武,令阿拉伯國家及伊朗等,不敢對以色列輕舉妄動。

但以色列不敗的神話,卻於06年夏天,以色列對真主黨的戰爭中被動搖,因為到戰爭到停火日,以色列既無法重創真主黨、連停止真主黨發射飛彈也做不到。

與真主黨相比,哈馬斯的武裝力量弱得多。對以色列來說,一日不停止哈馬斯飛彈,一日也不願意應國際壓力停火,因為這樣的停火只是示弱,若果讓哈馬斯得逞,日後只會有越來越的襲擊。

2009年1月10日星期六

以色列的傳媒監控

《信報》.08年1月10日(寫於1月7日)

兵貴神速,任何國家發動戰爭,一定希望速戰速決,盡快達到軍事目標。但以色列的作戰時間有限,日子過一天、以色列就少一天,若以軍傷亡不斷增加、戰爭也未能達到預期效果,支持戰爭民意轉變成停戰,以軍就不能再打下去。

加沙的面積是360平方公里,大約等於三分之一個香港,但也住了140萬巴勒斯坦人,是全世界其中一個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在這種地方打杖,不可能沒有大批平民傷亡,若以軍濫殺太多無辜平民,國際輿論要求停戰的呼聲高漲,令美國,無論是布殊還是奧巴馬,也不能再莫視國際社會的聲音,無止境硬挺以色列。
一旦失去美國撐腰,以色列就很難再打下去。

監控傳媒輿論

以色列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透過公關策略,影響消息發放及傳媒報導,減少對以軍不利新聞,減低停戰的壓力。例如:以色列政府禁止所有記者進入加沙,結果大部份記者只能在邊境觀戰,無法直擊加沙已出現的人道危機,令外界無法得知平民被殺的情況,只能靠做人道救援的志願機構、或在加沙有駐特派員的媒體,包括英國廣播公司(BBC)及卡塔爾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等,外界才可以知多一點。

在戰爭初段,衝突多數在邊境附近,被擋在加沙外的記者,還可以看到一點爆炸,但隨著以軍推進至加沙中心,甚麼衝突、駁火也看不到了。相反,哈馬斯火箭來襲,以色列一定提供所有資料、片段給傳媒。

據英國廣播公司的記者手記,以軍透過電話短訊,要求所有採訪記者,發放任何消息,只要涉及以色列的「國家安全」,都要經以軍審查才可發放,做現場直播時,也不能把以軍的武器攝入鏡頭。以軍又不准記者到邊境附近的高地,以防記者俯視整個加沙,記者只好與以軍玩「貓捉老鼠」。

主動發放疑似消息

此外,有人在Youtube發放(合理懷疑是以色列官方),聲稱是「以軍擊中哈馬斯成員運送火箭」(Israeli Air Force Strikes Rockets in Transit 28 Dec. 2008)的片段,短片上載僅兩周,點擊率已超過五十萬次。

這段兩分半鐘長的黑白默片,是由戰機在高空拍攝,片中看到一堆人被把「懷疑是火箭炮」的金屬圓柱搬到一輛貨車,戰機然後投擲炮彈、摧毀目標。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這片段:http://hk.youtube.com/watch?v=qG0CzM_Frvc

但事實是否這樣,就很有爭議了。以色列人權組織B’Tselem就指,以軍殺的八個人全是平民,根本不是哈馬斯武裝份子,那些看似「火箭炮」的東西,其實是氧氣罐,以軍炸的是民用的鐵器工場,不是哈馬斯武器庫,更找了工場老闆現身說法,其中一名死者就是他兒子。工場老闆訪問可以參考http://www.btselem.org/English/Testimonies/20081229_Army_bombs_metal_workshop_in_Gaza.asp

以哈美公關比較

究竟多少巴勒斯坦平民死亡,又是另一個可以「做手腳」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死亡的巴勒斯坦人逼近千人,而按一般估計,哈馬斯轄下的軍事組織,阿克薩列士旅(Izz al-Din al-Qassam Brigades)約有一萬五千人。究竟是否如以色列官方所言,針對的目標都是哈馬斯武裝分子、成員、或協助哈馬斯做恐怖襲擊的人士?

甚麼人才是哈馬斯成員?有巴勒斯坦人曾對筆者戲言:「加沙所有人都是哈馬斯成員!」筆者三年半前,曾到訪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城市納布斯(Nablus),剛好碰上哈馬斯集會,當然也順道參加,算是開眼界增廣見識。曾參與哈馬斯集會、活動的人,又是否算協助哈馬斯造勢,讓哈馬斯策劃恐怖襲擊時,有更多人支持?

哈馬斯方面,據英國廣播公司的記者手記,他們讓駐加沙的記者自由採訪,沒有任何限制。哈馬斯沒有發動輿論戰,也沒有要求伊斯蘭國家協助,只是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自發地不斷互相傳達,附有加沙的巴勒斯坦人電話號碼的短訊,透過電話問候支持他們。

美國候任總統奧巴馬的公關,則最令人失望。奧巴馬回應了經濟危機、印度孟買恐怖襲擊,但唯獨涉及以色列就避而不談,梵蒂岡要求停火,他才遲遲說關注人道危機。很難令人期望,奧巴馬上任後,美國的中東政策會有甚麼變化。

盼望以巴和平

對以色列而言,加沙戰爭的目的,就是要停止哈馬斯再發射火箭到以色列境內,一日未能停止哈馬斯的火箭襲擊,軍事行動都不會停止。哈馬斯的戰爭目的,就是要重創以軍,令以軍所向披靡的神話,繼06年無法打敗真主黨後,再一次破滅。

這場戰爭的結果如何,暫時仍是未知之數。但就算以色列成功擊潰哈馬斯、殺死所有哈馬斯武裝分子、中止哈馬斯的火箭襲擊,也不能保障以色列長治久安,因為以色列長期壓迫巴勒斯坦人,霸佔他們的土地,又不讓他們建國,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的仇恨太深,這也是哈馬斯向以色列發射火箭的根本原因。

即使哈馬斯被消滅了,很快又會有新的哈馬斯出現,繼續威脅以色列安全。只有透過和談,讓巴勒斯坦人早日建國,才可以真正保障以色列的安全。問題是誰有能力擔任這角色?

2009年1月7日星期三

即使消滅哈馬斯,也無助締結和平

《明報》.08年1月8日(寫於1月4日)

經過近兩周大規模空襲後,雖然國際輿論(除美國外),不斷呼籲以色列和哈馬斯停火,但戰事繼續升級,以色列日前終於派地面部隊開入加沙。現在戰爭中,派出地面部隊永遠是最後一著,很明顯,哈馬斯是比以色列頑強,單靠空襲根本無法摧毀哈馬斯的火箭發射設施。

以色列的優勢

對以軍來說,這場戰爭的目的,就是要摧毀哈馬斯的軍事設施,令以色列南部城市,不再受到哈馬斯火前威脅;終極目的,就是要瓦解哈馬斯在加沙力量,讓阿巴斯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接管加沙。哈馬斯的目標,就是要迎頭痛擊以軍,即使沒有可能戰勝,也要讓以軍吃盡苦頭、付出沉重代價,像兩年前的黎巴嫩的真主黨一樣。

看牌面,以色列肯定佔優。哈馬斯的軍事力量,無法與獲伊朗軍援的真主黨比;真主黨擁有的是導彈,包括蘇聯製的喀秋莎型(Katyushas)導彈,伊朗制的Zelzal-2型(懷疑是由中國轉移技術)導彈,射程達200公里。

哈馬斯擁有所謂「火箭」的火力極之有限,通常只能摧毀半幢建築物,戰爭到目前為止,只有幾名以色列人被火箭殺死,殺傷力與以色列的戰機、動輒數十人死傷的空襲是蚊與牛比。

加沙的地勢平坦,沒有容易匿藏的山區,加上以色列自67年後一直佔據加沙,對該區瞭如指掌。唯一困難是,若哈馬斯武裝分子匿藏在城市民居中,如何避免傷及無辜。

以軍的隱憂

但以軍也有隱憂,北部的真主黨會否乘機發難,讓以色列兩面受敵?而哈馬斯對抗以軍的決心,一定比真主黨強得多。以色列近60年來,一直侵占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壓迫巴勒斯坦人,不讓他們建國,近兩年間更多次截斷加沙的電力、拒絕讓人道救援物資送入加沙,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肯定是恨之骨。

而隨著越來越多平民傷亡,國際輿論對以色列也越來越不利,停火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以色列每次發動的戰爭都有死線(Deadline),就是趕及在國際輿論、特別是美國要求停火前,順利殲滅軍事目標、完成任務;何時才到這條死線,就取決於有多少巴勒斯坦平民傷亡。

若以軍過份濫殺無辜,這條死線很快就到;若以軍殺的平民少,死線就可以延後些少。所以以色列向外大肆宣揚哈馬斯火箭的威脅,但同時嚴禁外國記者進入加沙,讓外界無法得知死傷的第一手資料,以減少國際輿論壓力,傷亡數字只能靠非政府組織或以色列政府發佈。

戰爭不是解決辦法

其實早於03年起,以色列情治機關,策動一連串行動暗殺哈馬斯領袖,但哈馬斯至今仍屹立不倒,甚至變得更強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以巴衝突的根源,在於以色列無視聯合國決議,長期控制巴勒斯坦西岸及加沙,不讓他們建國,巴勒斯坦人是迫不得已才要反投。

戰爭只會加深雙方積怨,即使以色列擊潰哈馬斯在加沙的勢力,以軍佔領加沙每一幢建築物,殺死所有哈馬斯成員,只要以色列對巴勒斯坦政策沒有調整,另一個哈馬斯又會冒起,除非以色列永遠對加沙實施軍管。以色列一定要與哈馬斯對話,就像當年與阿拉法特談判一樣,才可以保障和平。

2009年1月6日星期二

哈馬斯與以色列的秘密關係

《信報》.08年1月6日(寫於1月4日)

以色列連日大舉空襲加沙,摧毀哈馬斯所有懷疑據點,加沙的學校、清真寺等建築也一樣照炸,巴勒斯坦平民死傷慘重,但顯然無法摧毀哈馬斯的力量,這場戰爭終於升級,以色列終於派出地面部隊開入加沙,試圖將哈馬斯由加沙連根拔起。

今天,以色列與哈馬斯誓不兩立,不剷除哈馬斯誓不罷休。但鮮為人知是,以色列與哈馬斯的前身曾經是朋友,沒有以色列暗中推動,不可能有今天的哈馬斯。只是以色列沒有預計,一著原來是引火自焚、作繭自綁,經過30年的發展,當初扶植的伊斯蘭組織,竟然成為巴勒斯坦最強大的組織,不斷發射火箭威脅以色列的安全及核設施。

哈馬斯是阿拉伯文(Harakat Al-Muqawama Al-Islamia)的簡寫,意思是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創辦人耶辛(Sheikh Ahmed Yassin)於1973年成立一個名為Mujama的伊斯蘭團體,在加沙地帶提供教育、醫療、福利等地區工作。當時的Mujama與武裝鬥爭無關,以色列政府沒有禁制這組織,更支持及協助他們的發展。

由於毗鄰埃及,一直以來,加沙是伊斯蘭組織活躍的溫床。加沙與1948的以色列獨立戰爭後,就被埃及吞併,全世界第一個伊斯蘭教組織,埃及的伊斯蘭兄弟會就在加沙活動,耶辛就在埃及受教育。1967年後,加沙被以色列佔領,以色列沒有像埃及一樣,打壓伊斯蘭兄弟會的活動,反而讓他們自由發展。

以色列支持這些組織,有當時的政治考慮。70年代,最強大的巴勒斯坦派系,是由已故的阿拉法特領導的法塔(Fatah),以法塔為核心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即巴解,Palestinian Liberation Organization),是巴勒斯坦建國運動的旗艦。巴解旗下的各種武裝組織及派系,不斷對以色列策動各種恐怖襲擊,包括著名的1972年德國慕尼黑奧運會,綁架以色列運動員的Black September行動。

阿拉法特等巴解的領導人,雖然是伊斯蘭教徒,但信仰歸信仰、抗爭歸抗爭,他們用的語言戰術,是類似共產黨、毛澤東階級鬥爭那一套。但哈馬斯等伊斯蘭原教旨組織用全是伊斯蘭教的語言,要透過「聖戰」光復巴勒斯坦、驅逐邪惡的異教徒以色列。

以色列政府曾一廂情願地相信,若這些提倡真主、先知、虔敬及宗教的組織,受到更多巴勒斯坦人支持後,巴人自然會放些精神在信仰,沖淡他們要建國的決心,若這些組織可以挑戰巴解及阿拉法特的領導地位就更好!以色列採取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扶植Mujama這些新興的伊斯蘭組織,為了分化巴勒斯坦人、讓他們無法團結。

73年的石油危機後,沙特阿拉伯等產油國忽然發達,「憎人富貴厭人貧」是人類天性,中國人和中東人沒有兩樣。財富太多肯定招致人家眼紅,為了應付這些無形壓力,沙特等產油國向中東各地的伊斯蘭組織大量捐輸,讓沙特王室這些獨裁政權,維持道德合法性。

到1987年,爆發了巴勒斯坦的第一次對抗以色列的武裝起義,Mujama這些伊斯蘭組織,才正式稱為哈馬斯。哈馬斯主張以發動聖戰建國,巴勒斯坦的土地每一寸也不能退讓,它們最有名的綱領,就是「真主是目標,先知穆罕默德是的領袖,可蘭經是憲法,發動聖戰是我們的方法」。(God is its goal; the messenger is its Leader, the Quran is its Constitution. Jihad is its methodology)

1990年,多得阿拉法特靠錯邊,竟然支持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侵略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停止捐助巴解,把給巴解的捐助轉給哈馬斯,讓哈馬斯不斷壯大,甚至有能力挑戰巴解的領導。

阿拉法特一直希望,把哈馬斯收編入巴解,但哈馬斯無法接受,阿拉法特與以色列談判的路線,因為哈馬斯堅持要消滅以色列,建立符合伊斯蘭教義的巴勒斯坦國之原則。其後,阿拉法特的巴解在美國及歐盟的資助下,成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哈馬斯繼續反對與以色列談判。

巴勒斯坦民意取向也逐漸變化,由於以色列繼續佔領巴勒斯坦的西岸和加沙、巴勒斯坦建國遙遙無期、自治政府又變得貪污腐敗,領導挪用每年的金援自肥,巴勒斯坦民心就轉向哈馬斯,哈馬斯的勢力,也由加沙擴展至西岸,西岸城市納布斯(Nablus)就是它們的根據地。筆者三年前也曾在納布斯,參加哈馬斯集會,武裝分子向天開槍,拿火箭炮示眾,集會完結後,大批以軍當晚隨即入城戒備,氣氛一度緊張。

但以色列一直無視這種變化,堅決拒絕把更多的權力,轉移給阿拉法特的自治政府,令自治政府無法樹立權威,也令哈馬斯誓死反以色列的路線,得到越來越多巴勒斯坦人的支持。

要到哈馬斯於06年初,勝出巴勒斯坦選舉,以色列才醒覺,哈馬斯才是它們的主要敵人,可惜為時已晚,巴勒斯坦已變成哈馬斯一黨獨大,其他派系包括法塔,已沒有能力與哈馬斯分庭抗禮。哈馬斯於07年暑假佔據加沙,將巴勒斯坦其他派系連根拔起後,加沙成為哈馬斯「光復」巴勒斯坦國的基地,不斷向以色列境內發射火箭。

90年代中,以色列曾拘捕耶辛,但當時的內塔尼亞胡政府釋放了耶辛。到現在,以色列政黨仍不斷互相指責,誰要為養肥哈馬斯負責,特別是大選臨近的時刻。以色列總理、前進黨的奧默特(Ehud Olmert)曾指責利庫德黨魁內塔利亞胡,在出任總理時低估哈馬斯,是導致今天困境的罪魁禍首。

早知結果,何必當初,放生哈馬斯,大概是以色列建國後,其中一項無可挽回錯誤。

2009年1月2日星期五

Desparate Hong Kong Life

(暫停客席一天)

每個人,總有一些情況,是硬要與自己「過意唔去」。例如,向中共爭取香港普選,與擔沙填海差不多,但支持民主的市民,還是繼續爭取、永不放棄。又例如,記者工時長、人工少、老細要求多多、新聞又越來越無聊,但很多記者仍是沒有罷工、抗爭、轉行,每天繼續回到崗位工作。

我,明知,香港沒有中東研究,但也去讀。讀完,明知不可能找到相關工作,但仍然未死心面對現實,總希望可以有份工作,讓我學以致用,不致於浪費。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很難不令人desparate。Hong Kong life, really makes us feel desparate.

一.學生證終於過期了,今天是2009年1月1日,已沒有藉口,再當自己是學生了。

回家已近一個月。不用回家也知道,修讀Middle Eastern Studies,在香港可有甚麼發展,但總會有些少(不切實際的)期望,可能會有甚麼甚麼、或XYZ機會。雖然將會返英國,留至暑假才回家,但也是時候問問,未來有甚麼工作機會了。

問完,就更明白,應該連這些少的期望,也不要有。

我可以做甚麼東西?香港沒有外交、中東工作;富有的波斯灣產油國,最需要是工程、會計、建築等等專業人士;搞伊斯蘭財務?特區政府只有AO,EO,IO,乜O都有,就是沒有IFO(Islamic Finance Officer)做評論員?對不起,中東衝突是在香港傳媒的邊緣位置,你也沒有PHD,可沒有姓X姓Y的人家權威了。

到大學教Part Time?是的,我們將近沒有中東問題的科目,但對不起,仍是難一點。這些科目,在香港市場欠佳,就連XXX開的Terroism Studies,客源也欠奉,你不是PHD、也沒有讀PHD、你又不是知名人士,要大學請你、讓你開班授課是有點難度了。

要寫稿?香港地沒有多少個董橋、倪匡、陶傑,大部份人寫字,是找不到飯食的,尤其不是與飲食、潮流、賺錢相關的題目。某報的旅遊,三千字、至少七、八張相,稿費是1200元。即等於,一個字是2.5毫,相片免費。低處未算低,同一個條件,某雜誌的開價是300蚊。

我的求職要求只有一個,就是學以致用。沒有多少華人讀中東,難得有英國政府贊助,總希望不要浪費。

學以致用,真是一點也不容易...

二.在英國讀一年碩士後,可以申請兩年的Post Study Visa,今天去英國領事館辦簽證。

怎料,竟然因一個奇怪的問題,無法辦簽證!原來,申請簽證時,護照一定要有一張空頁,即是一頁的兩版紙,都沒有蓋章。我的護照,有四版沒有蓋章的白頁,但白頁後都蓋了章。我就是沒有一張空頁!

結果,只好立即上一層,即場繳了1490元(特區護照近三倍的價錢)申請BN(O),因為BN(O)取新證較快。最快是1月6日可以取新證,但我已不夠時間再預約拿簽證了,飛機19號就要飛了。

沒有簽證也可以去英國,只是不能找工作做了。

2009年1月1日星期四

內地教師的生活(第七回)

工作第二年,我便對父親說,這些年你也過得並不好。聽說,你還有問奶奶借積蓄,實在令我不忍。我既然已經工作了,以後你不要問奶奶借錢。爺爺奶奶的一切生活開支,我都會承擔。你欠人家多少錢,我來幫你還。拜託你,不要問人家借錢。

父親沒有說話。從那時候起,我每次回家都會給爺爺奶奶準備好零食與零花錢。

母親較為勢利,控制著我的工資卡,為了一個家的安寧,我又要時不時再額外給她錢。若是讓她知道我一直供我爺爺奶奶,她必定對我不滿,所以,我從來不敢告訴她我到底有多少收入。第二年的工作,依然忙碌得團團轉。

也在那一年,我明白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那個特級教師C老師視我為眼中釘。在我們學校,她堪稱語文教學的泰斗,而我竟然未有向她送禮,奉承。於是,她時不時要在校長面前說我的壞話,說我這不好,那不好。對我百般挑刺。

這一年,是我工作經歷中較為抑鬱的一年,幾經崩潰。

工作第三年。我們學校一分為二。小學歸小學,初中歸初中。於是,我們小學部搬到旁邊新建的學校去了。我不再教那個班了。聽說,那位普通教師通過關係讓學校領導換掉了我。(真是莫名其妙。)

不過,我自己也不想在單純的教書生活中被一些無聊的人事所打攪。我喜歡教書,但不喜歡人與人之間的爭鬥。如果因為班級裡有兩個教師子女的存在會增加我的工作麻煩的話,我還是寧愿選擇清靜與一種失去。新學校的成立必定要確立新領導班子。

於是,一場明爭暗鬥的權力角逐在暗地裡拉開帷幕。這場權力角逐的目標是副校長一職。爭鬥的兩方就是這個教導主任與特級教師C老師。她們是師徒,最終卻成為了永久的仇敵。

之前,我一直以為這個教導主任真的對我很好。但,漸漸地,我也把她看穿了。(...)

內地教師的生活(第八回)

當我發現教導主任把同事分成我的人與她的人之後,我也意識到,也許,我已經成了C老師眼中的敵人。果然,自從到了新學校之後,她沒有停止過對我的攻擊。在她的嘴裡,我一無是處。

每學期,我們都要上公開課。所謂的公開課就是展示給眾人的一堂課。每次輪到我上課時,她就坐在其它語文老師中間,指指點點,說三道四,把我批評得一無是處。因為她是我們學校語文教學的權威,自然無人會說不。

於是,很快,我就成了學校裡不會上課的那類老師。

輿論的壓力幾乎讓人想去死。校長叫我寫一篇論文,我寫完之後拿去給校長看。校長轉手給C老師批閱,於是,又有了C老師氣急敗壞的聲音: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目中無人,竟然不把我放在眼裡,一點也不尊重我。把文章給校長看,沒有給我看。這不是看不起我這個特級教師嗎?有一位老師說,她不是這樣的人。以我們對她平時的了解,她是個有禮貌的人。

不說還好,一說更氣得C老師暴跳如雷,激動地說,不用同我講這一些。我知道她是怎樣的。我去她的師范學校調查過,她在學校裡是學生當中的風雲人物。這樣的學生會是害羞內向的嗎?我看她根本就不是個單純的人,而是相當目中無人。她這樣一說,其它同樣全部沉默。

(我其實並不希望有老師將這些故事轉述於我聽,這除了加深我對這所學校的失望以及內心的自卑感之外,毫無益處。)

這一年,我們研究了兩年的語文課題通過了,還編了一本書。在這兩年裡,我們編造了無數的假資料,東拼西湊了很多文章,最後匯編成了一本書。這本書給我們學校帶來了極大的榮譽。C老師要求每個人提供兩篇文章,說是一定會把每個人的文章刊出來。將來還可以在評高級職稱時加分。

但是,這本書裡只有兩個人沒有文章。其中一個是我,另一個是新來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