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雅加达才知道的事



在这里转眼迈入第三周,雅加达的确没有给我特别多的惊喜。在这里发生的一切似乎都顺着脑海中透射的画面进行着。先来分享一下最近的生活报告:

关于早餐

每天的早餐是酒店准备的自助餐,由于选择太多,食物摆设的设计太华丽,我从第一天的瞎眼,兴奋,到后来的无感,日子越吃越平淡。简单的话我只会拿些健康谷类配上豆奶,奢华一点的话会向柜台要求一杯鲜萝卜汁,配上烤面包,英式煎蛋。

在繁多种类的食物选择下,脑海中浮现的居然是日常的清汤粉面,还有经济米粉。再好的佳肴,居然比不上日常最平凡的早餐。

关于衣着

告别了我平日爱穿的短裙,套上西装长裤;没有斜肩包包,背的是装着手提电脑的背包。由于在这里步行的频率比吉隆坡高,在这里的衣着一切都以便捷,实际为主。在这里的办公室也很难会看到女生穿裙子来上班,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乘搭摩托车或者步行来上班的。相较之下,大马的男生似乎比较有眼福。(笑)

关于交通

来到这里我才发现原来不用自己驾车的时间可以做的事情好多。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刷了又刷,报纸也略读一二,发现车龙原来只动了一点点。奇怪的是,在吉隆坡的我居然不曾觉得自己耗在车上的日子那么久。时间它总是呼声而过,到底平时的我还错过了什么?

下班要怎样回家也是一种选择,有时搭德士,有时搭Ojek,有时选择步行。每一个选择都与当天的穿着,几点下班,以及当时的交通情况作决定。日子充满了不定确性。

关于 Bahasa

另外一件后知后觉的事是我的马来文居然那么烂。除了基本上的 "Berapa" ,"Mana kamar kecil(洗手间在哪里)?" ,还有"Ini apa?" 之外,我一般都以英语来沟通。我无法好好使用马来语和当地人沟通。一位同乡的同事可以和他们用马来语流利地沟通,而我却每每需要翻译。当同事连最简单的字眼都开始一字一句都翻译给我听的时候,我却觉得自己太弱智了(面壁思过)。到后来,我们还是干脆使用英语算了。

高中之后,我的国语到底去了哪里…

关于中文

或许不提你也知道,印尼华侨因为排华事件都没有中文名字,没有机会学习中文,没有书店售卖中文书籍。很多家庭都只有家中两老能够说写中文,年轻一辈的几乎都完全丧失中华人民的特征,说着一口流利的 Bahasa, 但却对于中文却一窍不通。华人餐馆的菜单都是清一色从中文直译的名称,只有拼音,完全没意思。那么美丽的语言,俗语,还有那些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与他们一点瓜葛都没有。这也让我产生了很强的无力感,毕竟我是那么热爱中文。

IMG20160530203031
这是可可带我到他喜爱的餐厅:Martabak Boss 吃当地人很爱的 Martabak!像马来西亚的曼煎粿一样,只是加了很多口味,超有罪恶感的。当地人爱吃甜的程度是我远远无法超越的。


关于人

说了那么久,不得不提的当然是身边的同事还有当地人。这里的人居然都异常友善,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与你分享所有东西。

隔壁组的英姐在毫无预兆下,准备了她引以为傲的家常菜辣椒香茅鸡给我当午餐;
他们也习惯自备午餐饭盒,午餐时间总是会很热情和身边的同桌分享自己的午餐盒;
同事会因为我说过喜欢棉兰(Medan)的千层蛋糕(Lapis Legit)而在商场买给我;
周末居然毫无目的的带领我四处游走雅加达的小角落;
还有会计组的同事热情邀约我参与他们一同游万隆(Bandung)——(这个下次再写);

IMG20160531114755
英姐的辣椒香茅鸡(好有妈妈的味道~)

IMG20160530095043
同事买的 Lapis Legit(但个人还是偏爱棉兰的千层糕,太令人回味了!)

这一切都是我来之前毫无预料的。他们的热情款待害我有点措手不及。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家乡款待外地人的方式,是不是可以再热情一点?

*   

我开始想念家乡的食物,开车的感觉,可以和身边朋友说中文的自在,周日可以参加讲演会,周末或和朋友爬山或赖在家的美好时光。


乡味,渐浓。


Comments

  1. 快點回來!我考完試了,現在麻將三缺一!哈哈哈

    ReplyDelete
  2. 等我!!!!
    好想念各位八婆们。。

    ReplyDelete
  3. 說到重點了,裙裝上班族有趣得多了!哈哈哈哈哈…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