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老挝

在南颂河漂泊的十九公里

Image
那天刚好是个大晴天,嘟嘟车溅过充满坑洼和窟窿路的泥水,来到了我们的旅馆面前。我从队友手上接过隔壁档法国面包贩卖的早餐——沾上蛋黄酱的鸡肉面包。我们一行人在旅馆的法籍老板目送下跳上了嘟嘟车,享用着因为赖床而被耽误的早餐。 随后上车的是来自韩国的三位 Oppa,他们看起来都像正处于完美 30 的黄金岁月,身材很壮很阳光。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还处于半醒状态的我不好意思打扰。在嘟嘟车经过一段比较平坦的路,空气突然安静下来,我才终于鼓起勇气开口,划破左边和右边之间的沉默。真受不了自己如此别扭的心理挣扎,到底城市人与人之间还有多少隔阂?不过就打声招呼而已。 我们当天的其中一项主要活动是在南颂河(Nam Song River)泛舟。虽然这里只是个小地方,但对于泛舟的教学功夫却一点也不马虎。领导大哥突然认真起来,一步一步教我们正确地手势,安全措施,要注意的事项等等,当我们忘记的时候他会欲作拳打的姿势来表示受不了我们这一群健忘的城市小孩。 由于我们队伍是单数,我自告奋勇要和领导大哥同一条船,结果接下来的十九公里泛舟都过得异常轻松。关于19 这个数字,我自己也很怀疑。印象中和老板预定泛舟的配套时,大家似乎从没有提及泛舟多久,结果当领导大哥说 19 公里的时候,我和队友们的嘴巴都瞬间变成 O 形。在没有后退的选择下,我们在艳阳高照的中午,在无人烟的南颂河奋力的展开了十九公里的泛舟。 当天那个时段的南颂河并没有别多的游客,就只有我们几个来自马来西亚的瓜,还有那三位 oppa。受不了云端上散播的热能量,心理开始不断碎碎念。旅行的时候最爱的就是阳光普照的大晴天,最痛恨的也是那大太阳撒在皮肤上灼热的温度。 虽然说东南亚长大的孩子皮肤都偏黝黑,不管是天生的黄皮肤还是后天晒成的太阳色,但如果有得选的话,谁想要当癞痢。眼看身边大咧咧的汉子都开始为自己的防晒,做足保养功夫。坐在身后的大哥脱下了那件青色的圆领衬衫,熟练的手法把它绑在颈和头之间,包住了脸部和颈部,刚好只剩下一条只有眼睛宽度的隙缝,瞬间化身忍者变身。 其中一位 oppa 在一开始已经做足准备功夫,搽了防晒油之后还要戴上了圆锥形的笠帽多层保护,以免他那白皙的皮肤免受于太阳的肆虐。但人算不如天算,在没过几个河弯,他头顶上的笠帽已经悄然不见踪影,掉入河床里。我莞尔,这位韩国的大爷也未免太可爱了,这样的经历也实在太有趣。...

湄公河风光

Image
图:阿Tham 在老挝,人民的生活似乎都离不开湄公河。湄公河像是一座桥梁把城市与城市连接起来。它顺着地形摆动身躯,灵巧地经过每一个乡镇,它像个慈母守护这个被山峦缠绵的国家。它是国内重要的交通管道,是收入的来源,是生命的脉搏。 在琅勃拉邦的傍晚,我和旅伴在湄公河岸边找了一艘老船只,准备开启我们的湄公河日落之旅。 眼看船夫步伐坚实,健步如飞地踩过岸边的泥泽,不一会儿便跳上了船只,而我们则狼狈地跟在后头,蹑手蹑脚地沿着松软的泥土还有凹凸的地形,尾随早已远去的船夫,深怕一个不小心便会掉下深渊。 湄公河上鲜少发现游客的足迹,周围都是当地人捕鱼的船只,还有充当交通工具载送居民和汽车渡河的小舢板。河岸边停靠着好几艘失修多时的船只,摇摇欲坠的木船,掉落的板块,感觉上已被弃用多时。 我们在船上安静地欣赏着河岸风光。河水一波一波的拍打在漆身剥落斑驳的船只上,安静的空气,配上老船只的引擎发出嗡嗡声,让人忍不住打了个的哈欠。 来自附近村庄的小孩毫不犹豫地跳下河快乐的畅游,一脸满足的表情毫无保留地表露在脸上。在老挝长大的孩子似乎都无一不会游泳。河流是上天赐予他们的天然泉源,是他们的学习最佳环境。游泳,就像是天生就被赐予的天赋。若他们知道那些来自城市的孩子每个月得花数百元到泳池上游泳课,会不会在背后暗暗窃笑呢? 船夫把船只驾到河中央停了下来。远处来了一艘载满孩子的小舢板,他们正尽全力,一左一右一致地奋力挥动划桨划向前。他们背着光的身影盖过了正要滑落的太阳,船只还有孩子的倒影在河上,霎是好看。 这里没有大量入侵的游客,视野内都是戴着传统圆锥形的笠帽,顶着艳阳在河岸边耕种的农人,等待鱼儿上钩的渔人,正在畅游嬉笑的孩子,正过着别人心目中的简单生活。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学过歌颂渔人的民谣, “海里浪滔滔 海里浪滔滔 海里小小渔船向东飘……” 简单朴实的渔人生活,就像眼前的景象一样。人民生活的步伐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像是素颜的妇女,没有多余的点缀,让人有种零距离的亲切感。 接近六时许,太阳“咚”一声就消失在河岸线。河岸边的天空并没有如期出现一大片渲染成金黄色的画面,一小时的湄公河游船在没有咸蛋黄日落的情况下结束了。 少了咸蛋黄日落的点缀,这一趟游船却让人感到非常平静,有一种净化心灵的感觉。 (星洲日報/副刊‧文:孙纬玲)20-10-2016 * 我把...

老挝 | 参见历史遗产古城,琅勃拉邦

Image
抵达永珍的第一天我们就订了睡铺巴士北上前往三百五十公里处的琅勃拉邦,Luang Prabang(又称龙坡邦,接下来简称 LP)。 LP 是一个小地方,人口也不过一百千左右。在 1995 年,琅勃拉邦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历史遗产名录。民风纯朴,自然生态保护完好,没有过分商业化的人际关系,被公认为东南亚传统与殖民风格保存最为完好的城市,成为西方游客追求的“世外桃源”。 ——《百度百科》 花十二个小时来到历史遗产古城 我们和旅馆订了每人 170,000 Kip 的巴士票(大约 RM90~),晚上八点半从永珍巴士站出发,开始十二个小时前往 LP 的颠簸之路。 巴士内的睡铺非常窄小,身高 162 的我也觉得有点刚刚好而已,而且放脚的空间也非常有限。巴士里除了提供一人一瓶矿泉水,零食,还有独立包装干净的被单,打开包装还有一阵芬芳的味道。 LP 离永珍的实际距离说远不远,三百五十公里的路途,换成是 KL 到槟城,四个小时也到了吧?花那么长时间全都因为路途大部分都是山路,巴士只能够以龟速前进。十二个小时的车程,包括了一个小时小歇的宵夜。 凌晨十二点荒芜的深夜食堂 凌晨十二点半,我被亮了灯的内置灯管还有周围的谈话声吵醒。伸了个懒腰才摇摇晃晃地从上层床铺爬了下来。眼看巴士停在一个荒芜的野外,路上什么都没有。黑压压的四周,只有一家亮着灯的餐馆开着炉灶,在冷风嗖嗖的深夜冒着热烟,等待着路过的乘客前来光临。 我们用巴士票兑换了一人一碗热腾腾的鸡肉汤面。周围的空气是在太冷了,让人不禁打了个颤。蓬头垢面地也不管三七二十一,马上啜了一口撒满青葱和香菜的热汤,暖了暖身子。 热腾腾的鸡肉汤面 亮着灯的深夜餐馆,无人烟的荒芜寂寞道路,素不相识的乘客还有司机,情景安静得有点不自然。好像身边的厨师,侍应生,乘客,餐馆,都是虚幻的。甚至我眼前的这碗汤面,好像瞬间就会全部消失的错觉,又或者我喝完了这碗汤过后,就会进入另外一个世界。 深夜食堂 有点恐怖的公厕 呃,我想我大概是想太多还是没清醒。 我揉了揉眼睛,心想把汤面吃完了还是赶紧上回巴士冬眠呗。 一路上安静的车程,我连续睡了七个小时,一睁开眼睛就到了 LP。和旅伴互相请早才发现大家都没睡好,唯独我是没有醒过的,印象中全程我只醒过两次。哇塞,我果然有当睡神的天赋! ...

老挝 | 永珍站

Image
前言 老挝,又称辽国。身边的人对她的认知少之又少,连谷哥的搜寻结果也少得可怜。当身边的朋友得知我要前往老挝旅游都会再三确认,去老挝吗? 通常我会得到两极的反应, 其一是抱着好奇,询问那里有什么好玩的丫; 其二则是一脸不解,你这小妹怎么又往落后国家跑了丫? 一般人对老挝的印象不外是落后,不干净,没什么看头。 但我却兴致勃勃,一心想要探索这个低调的国度。于是在姐两个月前的邀约之下,我们的旅行计划便成形了。 这次的老挝之行,对于我也赋予不一样的意义,因为这是我们姐妹俩难得的一次出游。互相协调假日多时,终于妥协了九月尾出发。之前还一度担心(她的)假期申请被拒,还好后来一切都顺利成行。 六天五夜的老挝行程: Day 1 - 抵达永珍 - Wat Si Saket - 佛像公园 - 凯旋门 - 晚间搭十二个小时的睡巴前往琅勃拉邦(Luang Prabang) Day 2 - 抵达琅勃拉邦 - 普士山 - 博物馆拍照 - 随处走 - 关西瀑布 - 日落游船 - 夜市 Day 3 - 观赏和尚布施 - 骑脚车绕城 - 前往万荣(Vang Vieng)- 抵达万荣 Day 4 - 探索山洞,泛舟,Blue Lagoon Day 5 - 回永珍 - 寄明信片 - 夜市 - 按摩 Day 6 - 返国 * 这一篇先从永珍的故事开始吧。 永珍(Vientiane),也称万象,是老挝的首都,是我们抵达老挝接触的第一个城市。 永珍给我的感觉非常低调。这里人少,游客少,摩托车少,车子也少。在永珍的大街,很少会有塞车情况出现。空荡荡的大马路是日常不过的画面。白天时分的永珍是出乎意料的安静。路上稀疏的车流量,就连自行车,还有电单车都寥寥无几。街上不见穿搭鲜艳靓丽的游客,背着大背包行走在街上的我们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在永珍吃的第一餐,吃完才发现那不老挝餐而是越南餐。(汗) 空荡荡的大街 法式风情凯旋门 老挝保留了许多历史建筑。最吸睛的莫过于城内耸立在车水马龙里的凯旋门。凯旋门是为了庆祝结束君主主义而于1969年建立而成,乍看之下和法国的凯旋门相似,迎向凯旋门广场的是一条宽敞的石砖大道。完美的城墙造型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非常突出。 登上凯旋门的顶端,便可以俯瞰永珍这座城市,把市容尽收眼底。下午的四时三十分,接近上班族下班的时...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