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2, 2011

“学校”名称的演变

             古时侯,学校有不同的称呼,古代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塾”。《孟子.腾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夏朝比箭叫做“校射”,因此学习射箭的地方或者教射的官员都称为“校”。“序”原本是指正房两侧的厢房。古代学校设在堂的两厢,因此学校便称为序。 古代,序又分“东序”和“西序”。“东序”是是贵族和其弟子学习的地方。“西序”则是平民学习的地方。“庠” 本来是礼官养老的地方,古代也称学校称庠。《礼记》里便有这么一句: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养庶老于。郑玄注: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

代的时候,学校称为“学”和“瞽宗”。“学”又有“左学”和“右学”的分别。“左学”是专为“国老”而创,“右学”则是“庶老”而设。“瞽宗”是以习音乐为主。西汉时的时候,学校分为太学和和置学宫两种。太学是由中央管辖,是国家最高学府。置学宫则是属于地方上的学校。

到了唐朝的时候科举考试的盛行,学校是培养官员的场所。当时的学校分京师学和州县学。京师学隶属于国子监,包括以下六种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宋代民办的教育机构称为“书院”。“书院” 全面普及于明朝和清朝。

中国近代的办校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一定的系统和统一的章程。清末的时候,废除了科举考试,各大小书院改为学堂,并参考外国的办法来实行教学。清末可以说是建立了小学制度。中国最早的国家学制称为“壬寅学制”,颁布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当时便称学校为“学堂”。至今福建和潮州方言仍称学校为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1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119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通令》,将“学堂”改称为“学校”。   学校这名称便一直沿用到今天。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