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韓劇,都很仔細聆聽劇中的韓語對白和觀看中文字幕,從中找到一個對照韓語和華人方言發音的考究興趣,還蠻好玩的。
熟悉歷史的人都曉得,韓文其實是漢字文化圈的一員,從5世紀至15世紀,韓文都採用漢字書寫。然而到了1443年,當時的朝鮮王朝世宗國王命令學者創制了「訓民正音」,一種稱為「諺文」的語音文字從此逐步取代了漢字,成為引用至今,外人看起來感覺類似鑰匙形狀的「韓文」。
雖然「諺文」取代了漢字來書寫韓語,但根據了解,韓語的詞彙有六成是和漢語雷同或接近的,因此,當觀賞韓劇時,若鑽研一下韓語的一些單字或詞彙的發音,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學習體驗。
最近我在觀賞某部韓劇時,就嘗試從演員說的對白中,順便研究韓語和中國方言的相近之處,從中發現其許多詞彙的發音簡直就是我們華人的方言!
總在想,假如當年世宗國王沒有研創出「諺文」,而今天的韓語若仍然採用漢字書寫,我們應該更容易學習韓語。
你們看看一下的詞彙和韓語發音是不是很像我們華人的方言呢?
1. 男子 = nam ja (像不像廣東話?)
2. 女子 = yeo ja
3. 宿舍 = sug so
4. 直覺 = jig gam
5. 雜誌 = jab ji (簡直就是廣東話語音)
6. 生菜 = sang chu
7. 運動 = un dong
8. 報紙 = sin mun (新聞)
9. 老師 = seon saeng (先生)
10. 學生 = hag saeng
11. 學校 = hag gyo
12. 大學 = dae hag
13. 讀書 = dog seo
14. 國家 = gug ga (類似廣東話)
15. 電話 = jeon hwa
16. 收集 = su jib
17. 記者 = gi ja (客家話發音)
18. 時間 = si gan (和廣東話一模一樣)
19. 秘密 = bi mil
20. 心臟 = sim jang (客家話和華語發音的混合)
21. 主人 = ju in (類似客家話)
22. 世界 = se gye
各位博友,下次你們在觀賞韓劇時,不妨學我那樣仔細聆聽對白,這可是一個很富樂趣的觀影感受!
(後記:韓國的教育界至今還存在兩派,一派堅持廢除漢字,另一派則主張恢復使用漢字。主張使用漢字的派系認為一些發音相同的韓語只用「諺文」書寫,若無上下文,會無法準確的了解其含義或造成誤解。例如韓語中的「수도」(sudo)發音,可以指「首都」、「水都」、「水道」、「隧道」、「水稻」、「受度」、「手刀」、「囚徒」,若單憑看單字而無全文,就猜不透其意思了。)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趣味分享.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趣味分享.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November 9, 2013
Sunday, September 29, 2013
定型噴霧髮膠防護面罩
近一年來,因為有用定型噴霧髮膠,進而面對一個很懊惱的問題。
老實說,不怎麼喜歡定型噴霧髮膠的味道,也討厭和擔心化學液體會噴到眼睛。
結果,每次噴的時候,都會把手放在額頭上,護著臉,不讓噴霧弄到眼睛等部位。
只是,如此這般,老是要用手來遮擋臉部才噴,也不是長遠的辦法。
後來就上網查看是否有更兩全其美的辦法,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問題。
最近在網上搜索中,突然讓我在Ebay發現有賣這種用來防護定型噴霧髮膠的面罩,而且很便宜,國外運輸包郵費兌換回來才RM6.05,就買一個來試試看。
買回來後,這個小巧的工具真的很管用,只要在噴定型噴霧髮膠時,這樣護著臉,就可以防止化學液體噴到臉部,可謂一個精明的發明啊!
其實Ebay有賣很多不同材質的定型噴霧髮膠防護面罩,價錢從6令吉到10多令吉都有,而且顏色還有很多選擇,但我買的這款卻只有一種顏色。
我覺得顏色不重要,實用就好,就選買了最便宜的這款。
把這個「好康」介紹給大家,保護眼睛,人人有責!
老實說,不怎麼喜歡定型噴霧髮膠的味道,也討厭和擔心化學液體會噴到眼睛。
結果,每次噴的時候,都會把手放在額頭上,護著臉,不讓噴霧弄到眼睛等部位。
只是,如此這般,老是要用手來遮擋臉部才噴,也不是長遠的辦法。
後來就上網查看是否有更兩全其美的辦法,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問題。
最近在網上搜索中,突然讓我在Ebay發現有賣這種用來防護定型噴霧髮膠的面罩,而且很便宜,國外運輸包郵費兌換回來才RM6.05,就買一個來試試看。
買回來後,這個小巧的工具真的很管用,只要在噴定型噴霧髮膠時,這樣護著臉,就可以防止化學液體噴到臉部,可謂一個精明的發明啊!
其實Ebay有賣很多不同材質的定型噴霧髮膠防護面罩,價錢從6令吉到10多令吉都有,而且顏色還有很多選擇,但我買的這款卻只有一種顏色。
我覺得顏色不重要,實用就好,就選買了最便宜的這款。
把這個「好康」介紹給大家,保護眼睛,人人有責!
Saturday, March 16, 2013
英式廣東話
最近在面子書上看到一則有關廣東詞匯的分享, 發現這個我從小就說到大的熟悉方言,原來很多「盞鬼」的字眼,竟然是源自英文的諧音,在此轉載讓大家了解其箇中的奧妙之處。
1. 唱錢:Change(貨幣找換)當要使用另一個國家的貨幣,便要去找換店「唱錢」,「唱啲美金」、「唱啲英磅」、「唱啲人民幣」,「唱錢」來自英文「Change」。 例句:「下個禮拜去倫敦旅行,而家趁英磅平,唱定啲錢先!」
2. 符碌:Fluke(棒球術語:僥倖擊中)「符碌」指不靠實際能力,幸運地達成目標、純粹僥倖彩數。「符碌」來自英文「Fluke」,是但馬虎,隨便求其,但又能幸運地完成艱鉅任務。 例句:「臨尾一Q,俾佢符符碌碌咁打埋個黑柴入尾袋添!」
3. 老粒:Rob(搶劫)90年代初,流行講「老粒」,即是搶劫。「老粒」並非指一粒很老的東西,「老粒」來自英文「Rob」。例句:「咪郁!老粒呀!快啲攞哂啲錢出嚟,唔係一刀捅瓜你!」
4. 蝦碌:Hard Luck(惡運倒霉)蝦碌泛指拍電影時的NG片段,所謂「蝦碌鏡頭」,現實生活裏,蝦碌指忙中有錯,掛萬漏一,失之交臂。「蝦碌」來自英文「Hard Luck」,行衰運所以蝦碌! 例句:「唔好意思,一時蝦碌,將你個master file delete咗!你要重新再打過呀!」
5. 花臣:Fashion(新款式)80年代,一講到「花臣」,就是指新的gimmick(噱頭)。即是「新招數、新花款、新點子」,「花臣」來自英文「Fashion」。 例句:「哼!黔驢技窮!睇你仲有乜嘢新花臣吖?!」
6. 薯嘜:Schmuck(笨人)讚人叻仔就話佢smart,但係彈人蠢鈍就叫佢「薯嘜」!薯嘜並非源於「蕃薯的嘜頭」,「薯嘜」來自英文「Schmuck」,除了形容愚笨之外,也可應用在老土的衣著上。 例句:「嘩!乜你仲著「大地牌」冷衫?咁薯嘜架!」
7. 仆街:Poor guy(粗劣的人)「仆街」經常被人誤以為是「動詞」:咀咒對方「仆喺條街度!」其實「仆街」是名詞,來自英文的「Poor guy」。「Poor」不是「貧窮」的意思,而是「粗劣、低俗、破爛」的意思。 例句:「呢條友連80歲啊婆沖涼都裝!正一仆街!」
8. 蛇quare:Scare(驚嚇、恐懼)「蛇quare」形容人「騰雞,無膽,大驚少怪」,「蛇quare」來自英文「Scare」。 例句:「你唔好咁蛇quare啦!乜都自己嚇自己一餐!」
9. 疴畢甩:疴blood(疴血)如果遇上麻煩、辣手難題、或者死路一條,就會自嘆一句:「呢一鑊真係疴畢甩!」「畢甩」來自英文「blood」,在腸癌橫行的今天,「疴血」都咪話唔大鑊! 例句:「吓?你架Civic仔撞爛人哋架法拉利?你今次真係疴畢甩!」
10. 派頭:Pride(自豪、威風)70年代,流行講「派頭」這個形容詞,即是「講派場、有威勢、夠舖張」的正面稱讚。「派頭」來自英文「Pride」。 例句:「佢哋結婚,飛去法國古堡舉行婚禮,仲包埋所有親友機票食宿,真係夠哂派頭!」
11. 茄呢啡:Carefree(臨時演員)這些演員不需太注重。 12. 泊:Park汽車泊車的「泊」字,來自Parking中的「Park」。
13. 索:Sharp(明艷奪目)「條女好索!」=「條女好Sharp!」
14. 發蹄騰:Frightened(好驚)
15. 四萬:Smile(E起棚牙)。例句:四萬咁嘅口 (笑容燦爛)
16. 有D啤:Depressed(無心機,唔做野)
17. 唔駛頻能:Panic(唔駛忙亂)
18. 爆格:Burgary(入屋盗竊)
19. 喊到飛呢發辣:Fully Flates(喊得好凄凉)
20. 唔信我丙你:Punch(信唔信我打你)
21. 好多拗叫:Argue(好多爭執)
22. 好木獨:Moody(無心機,唔出聲)
後記:
語言和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港式粵語在英殖民政府的統治下,產生了許多生動有趣的音譯詞彙,這是無可厚非的演化過程。就如馬來西亞的廣東話也參雜了不少由馬來話演變而成的詞語,例如:馬打(Mata = 警察)、鐳(Duit = 錢)、滅查啦(Bicara = 審訊)、牙裸(Gaduh = 吵架)、鬆媽(Semua = 全部)等,令人莞爾不已。
1. 唱錢:Change(貨幣找換)當要使用另一個國家的貨幣,便要去找換店「唱錢」,「唱啲美金」、「唱啲英磅」、「唱啲人民幣」,「唱錢」來自英文「Change」。 例句:「下個禮拜去倫敦旅行,而家趁英磅平,唱定啲錢先!」
2. 符碌:Fluke(棒球術語:僥倖擊中)「符碌」指不靠實際能力,幸運地達成目標、純粹僥倖彩數。「符碌」來自英文「Fluke」,是但馬虎,隨便求其,但又能幸運地完成艱鉅任務。 例句:「臨尾一Q,俾佢符符碌碌咁打埋個黑柴入尾袋添!」
3. 老粒:Rob(搶劫)90年代初,流行講「老粒」,即是搶劫。「老粒」並非指一粒很老的東西,「老粒」來自英文「Rob」。例句:「咪郁!老粒呀!快啲攞哂啲錢出嚟,唔係一刀捅瓜你!」
4. 蝦碌:Hard Luck(惡運倒霉)蝦碌泛指拍電影時的NG片段,所謂「蝦碌鏡頭」,現實生活裏,蝦碌指忙中有錯,掛萬漏一,失之交臂。「蝦碌」來自英文「Hard Luck」,行衰運所以蝦碌! 例句:「唔好意思,一時蝦碌,將你個master file delete咗!你要重新再打過呀!」
5. 花臣:Fashion(新款式)80年代,一講到「花臣」,就是指新的gimmick(噱頭)。即是「新招數、新花款、新點子」,「花臣」來自英文「Fashion」。 例句:「哼!黔驢技窮!睇你仲有乜嘢新花臣吖?!」
6. 薯嘜:Schmuck(笨人)讚人叻仔就話佢smart,但係彈人蠢鈍就叫佢「薯嘜」!薯嘜並非源於「蕃薯的嘜頭」,「薯嘜」來自英文「Schmuck」,除了形容愚笨之外,也可應用在老土的衣著上。 例句:「嘩!乜你仲著「大地牌」冷衫?咁薯嘜架!」
7. 仆街:Poor guy(粗劣的人)「仆街」經常被人誤以為是「動詞」:咀咒對方「仆喺條街度!」其實「仆街」是名詞,來自英文的「Poor guy」。「Poor」不是「貧窮」的意思,而是「粗劣、低俗、破爛」的意思。 例句:「呢條友連80歲啊婆沖涼都裝!正一仆街!」
8. 蛇quare:Scare(驚嚇、恐懼)「蛇quare」形容人「騰雞,無膽,大驚少怪」,「蛇quare」來自英文「Scare」。 例句:「你唔好咁蛇quare啦!乜都自己嚇自己一餐!」
9. 疴畢甩:疴blood(疴血)如果遇上麻煩、辣手難題、或者死路一條,就會自嘆一句:「呢一鑊真係疴畢甩!」「畢甩」來自英文「blood」,在腸癌橫行的今天,「疴血」都咪話唔大鑊! 例句:「吓?你架Civic仔撞爛人哋架法拉利?你今次真係疴畢甩!」
10. 派頭:Pride(自豪、威風)70年代,流行講「派頭」這個形容詞,即是「講派場、有威勢、夠舖張」的正面稱讚。「派頭」來自英文「Pride」。 例句:「佢哋結婚,飛去法國古堡舉行婚禮,仲包埋所有親友機票食宿,真係夠哂派頭!」
11. 茄呢啡:Carefree(臨時演員)這些演員不需太注重。 12. 泊:Park汽車泊車的「泊」字,來自Parking中的「Park」。
13. 索:Sharp(明艷奪目)「條女好索!」=「條女好Sharp!」
14. 發蹄騰:Frightened(好驚)
15. 四萬:Smile(E起棚牙)。例句:四萬咁嘅口 (笑容燦爛)
16. 有D啤:Depressed(無心機,唔做野)
17. 唔駛頻能:Panic(唔駛忙亂)
18. 爆格:Burgary(入屋盗竊)
19. 喊到飛呢發辣:Fully Flates(喊得好凄凉)
20. 唔信我丙你:Punch(信唔信我打你)
21. 好多拗叫:Argue(好多爭執)
22. 好木獨:Moody(無心機,唔出聲)
後記:
語言和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港式粵語在英殖民政府的統治下,產生了許多生動有趣的音譯詞彙,這是無可厚非的演化過程。就如馬來西亞的廣東話也參雜了不少由馬來話演變而成的詞語,例如:馬打(Mata = 警察)、鐳(Duit = 錢)、滅查啦(Bicara = 審訊)、牙裸(Gaduh = 吵架)、鬆媽(Semua = 全部)等,令人莞爾不已。
Tuesday, November 20, 2012
山旮旯
最近終於弄懂了兩個字的正確寫法。
一直以來,每當我們形容一個很偏僻的地方,總喜歡用方言「山卡喇」來形容,卻從來不曉得它的正體字是如何書寫的。
直到日前,在中文造詣很高的博友Raymond Tan的提示下,我才曉得「卡喇」的正體字是「旮旯」。(漢語拼音唸Ga La,粵語拼音唸Ka La)
怎麼也沒想到一個「九」和一個「日」,竟然可以組成兩個字,用來形容「天涯海角無人到的荒野」,中文字實在是太奇妙了!
照我個人的分析,古人創造這個詞彙的時候,或許是因為「九」乃最大的數目字,而它一般用來比喻「無限」或英文所說的「Infinity」。
若依據此觀點,「九日」就是「無限期」的意思。
如此說來,要到一個很偏遠的窮鄉僻壤,由於我們無法預知整個行程需花費多少天的時間,因此就用了喻意「無限期」的「九日」來組成了「旮旯」兩個字吧!
這個解說,我覺得還蠻合乎邏輯的,哈哈!
從今天起,大家不要再打錯這兩個字了。記得,當我們要表達某個地方位於荒郊山野時,可以使用正確的詞彙「山旮旯」,勿隨隨便便胡亂寫成「山卡喇」了喔!
一直以來,每當我們形容一個很偏僻的地方,總喜歡用方言「山卡喇」來形容,卻從來不曉得它的正體字是如何書寫的。
直到日前,在中文造詣很高的博友Raymond Tan的提示下,我才曉得「卡喇」的正體字是「旮旯」。(漢語拼音唸Ga La,粵語拼音唸Ka La)
怎麼也沒想到一個「九」和一個「日」,竟然可以組成兩個字,用來形容「天涯海角無人到的荒野」,中文字實在是太奇妙了!
照我個人的分析,古人創造這個詞彙的時候,或許是因為「九」乃最大的數目字,而它一般用來比喻「無限」或英文所說的「Infinity」。
若依據此觀點,「九日」就是「無限期」的意思。
如此說來,要到一個很偏遠的窮鄉僻壤,由於我們無法預知整個行程需花費多少天的時間,因此就用了喻意「無限期」的「九日」來組成了「旮旯」兩個字吧!
這個解說,我覺得還蠻合乎邏輯的,哈哈!
從今天起,大家不要再打錯這兩個字了。記得,當我們要表達某個地方位於荒郊山野時,可以使用正確的詞彙「山旮旯」,勿隨隨便便胡亂寫成「山卡喇」了喔!
Friday, August 10, 2012
爛痂
在寫這篇文之前,先要感謝博友Tamiya的照片提供,因為他上兩個星期的一場輕微交通意外,導致手腳擦傷,才促成我能夠以圖文並茂方式完成這則稿。
「爛痂」是廣東話,意思就是結痂的傷口。
以前小時候,喜歡這裡跑那裡竄,和孩童玩伴耍樂時,你追我逐,很容易撲倒在地,以致手腳損傷。
又或者騎腳踏車和電單車滑倒,也會弄傷手腳,這都是年少回憶的一部分。
而當這些傷口止血凝固後,其表層就會結上一塊類似燒肉的皮,這就是「爛痂」。
當「爛痂」產生後,我最愛的時刻到了!
以下是Tamiya腳上的「爛痂 」,我就用它來作圖解,哈哈!
一般的「爛痂 」在形成後,中間是膿血凝結的皮層,假如是我自己的「爛痂 」,我喜歡用手去觸摸其凹凸不平的表層,當手按下去的一刻,會帶來少許的痛,這種滋味很爽!
至於「爛痂 」的圓周,待膿血凝固後,我會用手一點一點去剝,剝後的圓周就可以看到如下圖的情況。
假如「爛痂 」之前有被紗布包紮過的話,就更好玩了。因為紗布的棉花絲會和膿血黏在一起,凝固後,把糾結在「爛痂 」上的棉花絲一條一條的剝,過癮極了,呵呵!
就算「爛痂 」沒有被紗布包紮也沒關係,我們睡覺的時候,傷口或多或少會黏到被單和床單脫落的毛線,這個也很好剝,嘻嘻!小時候我真的很享受在「爛痂 」上「清理」毛線的樂趣。
更甚的是,我偶爾還會用鼻子去嗅一嗅「爛痂 」的血腥味,真的很好聞的哦!
這就是我小時候的怪癖。
曾經和朋友聊起這件事,他們說我前世是不是殭屍,怎麼喜歡剝和聞「爛痂 」?哈哈!這可是我童年和年少時期的玩意兒呢,我不覺得怎樣咧,你們有機會不妨也試試看啦!
「爛痂」是廣東話,意思就是結痂的傷口。
以前小時候,喜歡這裡跑那裡竄,和孩童玩伴耍樂時,你追我逐,很容易撲倒在地,以致手腳損傷。
又或者騎腳踏車和電單車滑倒,也會弄傷手腳,這都是年少回憶的一部分。
而當這些傷口止血凝固後,其表層就會結上一塊類似燒肉的皮,這就是「爛痂」。
當「爛痂」產生後,我最愛的時刻到了!
以下是Tamiya腳上的「爛痂 」,我就用它來作圖解,哈哈!
一般的「爛痂 」在形成後,中間是膿血凝結的皮層,假如是我自己的「爛痂 」,我喜歡用手去觸摸其凹凸不平的表層,當手按下去的一刻,會帶來少許的痛,這種滋味很爽!
至於「爛痂 」的圓周,待膿血凝固後,我會用手一點一點去剝,剝後的圓周就可以看到如下圖的情況。
假如「爛痂 」之前有被紗布包紮過的話,就更好玩了。因為紗布的棉花絲會和膿血黏在一起,凝固後,把糾結在「爛痂 」上的棉花絲一條一條的剝,過癮極了,呵呵!
就算「爛痂 」沒有被紗布包紮也沒關係,我們睡覺的時候,傷口或多或少會黏到被單和床單脫落的毛線,這個也很好剝,嘻嘻!小時候我真的很享受在「爛痂 」上「清理」毛線的樂趣。
更甚的是,我偶爾還會用鼻子去嗅一嗅「爛痂 」的血腥味,真的很好聞的哦!
這就是我小時候的怪癖。
曾經和朋友聊起這件事,他們說我前世是不是殭屍,怎麼喜歡剝和聞「爛痂 」?哈哈!這可是我童年和年少時期的玩意兒呢,我不覺得怎樣咧,你們有機會不妨也試試看啦!
(後記:自從買車以後,沒有再騎電單車,也不再跌倒 (touch wood),已經很久沒玩過剝「爛痂 」了,真懷念啊!)
Saturday, July 7, 2012
為何是Spider-man,不是Spiderman?
最新一部蜘蛛俠電影《The Amazing Spider-man》又上映了。而這已經是電影公司自2002年以來,第4次改編相同的漫畫,堪稱近年來最具叫座力的題材作品。
但是,大家有沒有留意到,蜘蛛俠的英文名字是「Spider-man」,而不是「Spiderman」呢?
大家可曾曉得「Spider-man」和「Spiderman」是有差別的喔!
為何蜘蛛俠的正確英文字母在「Spider」和「Man」之間會多了「-」,而其他漫畫人物如「Superman」、「Batman」又沒有呢?
是不是如以下這個漫畫所描述的那樣,因為蜘蛛俠需要用蜘蛛網,所以才多一個「-」呢?
哈哈!當然以上的註解只是博君一笑罷了,真正的原因,據說是有典故的。
若依照蜘蛛俠漫畫作者Stan Lee之前在其“推特”的說法,「Spider」和「Man」之間多一個「-」,主要用意是區分「Superman」,以便讀者不會混淆蜘蛛俠和超人這兩個漫畫人物。
也許這是作者所告知的其中一個原委。
但據說蜘蛛俠是「Spider-man」而不是「Spiderman」,也有其他因素促成。
按照網絡流傳的一個說法,「Spiderman」這個名字原本是「Captain America」的作者Joe Simon在1953年,聯同漫畫夥伴Jack Kirby,創造出來的。
然而兩人創造了「Spiderman」這個名字後,卻沒有把它具體化的使用在他們所繪編的漫畫角色中,只是把該名字給註冊了。
後來,他們把原先構思好的漫畫人物由「Spiderman」換名為「Silver Spider」,並在最後定案出版時修正為「The Fly」。
而Stan Lee所繪編的蜘蛛俠漫畫則在1962年才推出第一版。當時他為了避開法律的問題,就把他所創造的蜘蛛俠命名為「Spider-man」,在「Spider」和「Man」之間加了一個「-」。
沒有證據顯示Stan Lee當年創造蜘蛛俠這個角色時有參考過Joe Simon的構思,只不過很湊巧的,「Spiderman」這個名字被註冊在先,Stan Lee則將錯就錯,另闢門路,因而產生了「Spider-man」這個沿用至今的名字。
所以,大家在寫蜘蛛俠的英文名字時可別錯把馮京當馬凉,有「-」(hyphen)那個,才是正牌、正宗的「Spider-man」喔!
但是,大家有沒有留意到,蜘蛛俠的英文名字是「Spider-man」,而不是「Spiderman」呢?
大家可曾曉得「Spider-man」和「Spiderman」是有差別的喔!
為何蜘蛛俠的正確英文字母在「Spider」和「Man」之間會多了「-」,而其他漫畫人物如「Superman」、「Batman」又沒有呢?
是不是如以下這個漫畫所描述的那樣,因為蜘蛛俠需要用蜘蛛網,所以才多一個「-」呢?
哈哈!當然以上的註解只是博君一笑罷了,真正的原因,據說是有典故的。
若依照蜘蛛俠漫畫作者Stan Lee之前在其“推特”的說法,「Spider」和「Man」之間多一個「-」,主要用意是區分「Superman」,以便讀者不會混淆蜘蛛俠和超人這兩個漫畫人物。
也許這是作者所告知的其中一個原委。
但據說蜘蛛俠是「Spider-man」而不是「Spiderman」,也有其他因素促成。
按照網絡流傳的一個說法,「Spiderman」這個名字原本是「Captain America」的作者Joe Simon在1953年,聯同漫畫夥伴Jack Kirby,創造出來的。
然而兩人創造了「Spiderman」這個名字後,卻沒有把它具體化的使用在他們所繪編的漫畫角色中,只是把該名字給註冊了。
後來,他們把原先構思好的漫畫人物由「Spiderman」換名為「Silver Spider」,並在最後定案出版時修正為「The Fly」。
而Stan Lee所繪編的蜘蛛俠漫畫則在1962年才推出第一版。當時他為了避開法律的問題,就把他所創造的蜘蛛俠命名為「Spider-man」,在「Spider」和「Man」之間加了一個「-」。
沒有證據顯示Stan Lee當年創造蜘蛛俠這個角色時有參考過Joe Simon的構思,只不過很湊巧的,「Spiderman」這個名字被註冊在先,Stan Lee則將錯就錯,另闢門路,因而產生了「Spider-man」這個沿用至今的名字。
所以,大家在寫蜘蛛俠的英文名字時可別錯把馮京當馬凉,有「-」(hyphen)那個,才是正牌、正宗的「Spider-man」喔!
Monday, April 16, 2012
台灣國旗歌 vs 母校校歌
那天重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其中兩幕在籃球場上演的戲碼突然令我為之一亮,因為場景中出現了一首很熟悉的旋律。
這個旋律是我中學時代最常在週會聽到的,因為那是我母校的校歌呀!
但我的校歌怎麼會出現在台灣的電影中呢?
在好奇心作祟下,我嘗試上網找答案。
結果,我才發現,原來在九把刀所唸的彰化精誠中學出現的那支旋律是台灣的「國旗歌」。
在台灣,每當任何慶典,一旦有升旗儀式都會演奏這首「國旗歌」,其歌詞如下:
台灣國旗歌
山川壯麗 物產豐隆
炎黃世胄 東亞稱雄
毋自暴自棄 毋故步自封
光我民族 促進大同
創業維艱 緬懷諸先烈
守成不易 莫徒務近功
同心同德 貫徹始終
青天白日 滿地紅
同心同德 貫徹始終
青天白日 滿地紅
再看看我中學的校歌歌詞:
我母校校歌
山川壯麗 物產豐隆
吾校振華 肅立芙蓉
作育新民 易俗移風
春風化雨 樂也融融
科學泰斗 建國英雄
工商鉅子 皆在其中
事在人為 努力用功
敬業樂群 有始有終
光我振華 愛我振華
振華振華 學術之宮
乖乖不得了,兩首同樣旋律的歌曲,其第一句歌詞還一模一樣呢!
怎麼會這樣呢?
我嘗試把相關的資料整理,然後理出了一個頭緒。
原來台灣「國旗歌」的作曲人是黃自(1904-1938),江蘇沙縣人。
而歌曲創作的時期,是國民黨掌控中國大陸的年代,那時的馬來亞也還沒獨立。
至於我的母校,則成立於1918年,也就是中華民國七年。
上世紀初葉,馬來亞在英國殖民政府的統治下,華人先輩只是馬來半島的僑民,因此他們在創建學校時,免不了以中華民國為馬首是瞻,或許是這個原因,當時的創校者就引用了「國旗歌」的旋律來另外填詞,改編成為我中學的校歌。
後來,馬來亞在1957年獨立後,配合教育政策,這首源自中國的旋律,輾轉間也被填上了馬來文歌詞,出現了以下這個版本。
Lagu Sekolah Chan Wa
Sekolah Chan Wa Sekolah Ku
Namanya Harum Di Malaysia
Demi Didikan Demi Berusaha
Murid Rajin Dan Sopan Santun
Para Saintis Pahlawan Negara
Ahli Niaga Didukungannya
Berdikari Sumber Jaya
Jasa Ditabuh Selamanya
Cintalah Chan Wa Serilah Chan Wa
Chan Wa Chan Wa Sekolah Ku
以前我們在週會上,會先唱中文版,然後唱馬來文版,但怎樣也沒想到,我的中學校歌與台灣那麼有淵源,哈哈!
然而,台灣的「國旗歌」在中國大陸卻是禁曲,所以在中國大陸上映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沒有出現這支旋律的,這也是否也意味者我的中學校歌在中國大陸也成為禁曲呢?
哈哈!看來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
在此,也附上台灣國旗歌的Youtube短片,讓大家聽聽。
這個旋律是我中學時代最常在週會聽到的,因為那是我母校的校歌呀!
但我的校歌怎麼會出現在台灣的電影中呢?
在好奇心作祟下,我嘗試上網找答案。
結果,我才發現,原來在九把刀所唸的彰化精誠中學出現的那支旋律是台灣的「國旗歌」。
在台灣,每當任何慶典,一旦有升旗儀式都會演奏這首「國旗歌」,其歌詞如下:
台灣國旗歌
山川壯麗 物產豐隆
炎黃世胄 東亞稱雄
毋自暴自棄 毋故步自封
光我民族 促進大同
創業維艱 緬懷諸先烈
守成不易 莫徒務近功
同心同德 貫徹始終
青天白日 滿地紅
同心同德 貫徹始終
青天白日 滿地紅
再看看我中學的校歌歌詞:
我母校校歌
山川壯麗 物產豐隆
吾校振華 肅立芙蓉
作育新民 易俗移風
春風化雨 樂也融融
科學泰斗 建國英雄
工商鉅子 皆在其中
事在人為 努力用功
敬業樂群 有始有終
光我振華 愛我振華
振華振華 學術之宮
乖乖不得了,兩首同樣旋律的歌曲,其第一句歌詞還一模一樣呢!
怎麼會這樣呢?
我嘗試把相關的資料整理,然後理出了一個頭緒。
原來台灣「國旗歌」的作曲人是黃自(1904-1938),江蘇沙縣人。
而歌曲創作的時期,是國民黨掌控中國大陸的年代,那時的馬來亞也還沒獨立。
至於我的母校,則成立於1918年,也就是中華民國七年。
上世紀初葉,馬來亞在英國殖民政府的統治下,華人先輩只是馬來半島的僑民,因此他們在創建學校時,免不了以中華民國為馬首是瞻,或許是這個原因,當時的創校者就引用了「國旗歌」的旋律來另外填詞,改編成為我中學的校歌。
後來,馬來亞在1957年獨立後,配合教育政策,這首源自中國的旋律,輾轉間也被填上了馬來文歌詞,出現了以下這個版本。
Lagu Sekolah Chan Wa
Sekolah Chan Wa Sekolah Ku
Namanya Harum Di Malaysia
Demi Didikan Demi Berusaha
Murid Rajin Dan Sopan Santun
Para Saintis Pahlawan Negara
Ahli Niaga Didukungannya
Berdikari Sumber Jaya
Jasa Ditabuh Selamanya
Cintalah Chan Wa Serilah Chan Wa
Chan Wa Chan Wa Sekolah Ku
以前我們在週會上,會先唱中文版,然後唱馬來文版,但怎樣也沒想到,我的中學校歌與台灣那麼有淵源,哈哈!
然而,台灣的「國旗歌」在中國大陸卻是禁曲,所以在中國大陸上映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沒有出現這支旋律的,這也是否也意味者我的中學校歌在中國大陸也成為禁曲呢?
哈哈!看來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
在此,也附上台灣國旗歌的Youtube短片,讓大家聽聽。
Wednesday, April 4, 2012
Friday, February 17, 2012
Monday, February 6, 2012
鄉下零食之麵包夾雪糕
記得以前住在鄉下,經常很期待騎電單車來兜售冰淇淋的小販,他們除了賣一般的冰條和雪糕之外,也賣一種「麵包夾雪糕」的零食。
「麵包夾雪糕」在城市地區很少見,我原以為它絕跡了。
但在3年前,我去甲洞(Kepong)的馬來西亞森林研究局(FRIM)參觀,卻發現那裡的冰淇淋小販還有售賣這種傳統的鄉下冰品,當下就買了來嚐嚐。
自從那次以後,我也許久沒吃到這道鄉間美食了。結果,突然心血來潮,就去買了麵包和雪糕回來,嘗試自己做來吃。
自己做的好處是可以放很多的雪糕在麵包上。
然後把麵包對折夾起來,就可以吃了。
我太貪心了,放太多的雪糕,差點就要溢出來。
冰冷的雪糕,混合白麵包一起咬下去,味蕾所產生的化學作用,真的很棒,即消暑又耐飽呢!
沒有試過這種吃法的博友,不妨試試看囉!
「麵包夾雪糕」在城市地區很少見,我原以為它絕跡了。
但在3年前,我去甲洞(Kepong)的馬來西亞森林研究局(FRIM)參觀,卻發現那裡的冰淇淋小販還有售賣這種傳統的鄉下冰品,當下就買了來嚐嚐。
自從那次以後,我也許久沒吃到這道鄉間美食了。結果,突然心血來潮,就去買了麵包和雪糕回來,嘗試自己做來吃。
自己做的好處是可以放很多的雪糕在麵包上。
然後把麵包對折夾起來,就可以吃了。
我太貪心了,放太多的雪糕,差點就要溢出來。
冰冷的雪糕,混合白麵包一起咬下去,味蕾所產生的化學作用,真的很棒,即消暑又耐飽呢!
沒有試過這種吃法的博友,不妨試試看囉!
Thursday, February 2, 2012
鄉下童玩之引螞蟻出洞
那天在盧骨(Lukut),參觀完博物館後,往停車場走去,突然看見幾個小朋友蹲在地上玩著一種把戲。
當下我一看,就趕緊告訴身旁的龍貓,這不就是我小時候玩的「引螞蟻出洞」遊戲麼?
現代小孩都玩電腦或Ipad的電子遊戲了,沒想到我童年玩過的遊戲至今還存在著。
我想,這些有趣的童玩只有在鄉下才找得到吧?
「引螞蟻出洞」的玩法很簡單。
先拔一根草,然後把草插入螞蟻洞內。
當螞蟻發現有草插進它的洞穴,就會緊咬著草不放。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把草抽出來,螞蟻就會跟著草一起出洞了。
之後,把螞蟻的兩條觸鬚拔掉,它就會陷入橫衝直撞的狀態。
把兩隻沒有觸鬚的螞蟻放在一起,它們就會糾纏在一塊,打得你死我活。
最後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不要覺得這個遊戲很殘忍,這可是鄉下小孩與大自然交匯所產生的玩樂智慧,比電腦的虛擬遊戲更貼近地球的萬物空間呢!
值得慶幸的是,這個童玩遊戲至今仍未失傳,在鄉下地區依舊可見,好事好事!
後記:旅遊是心靈的探索,這次的行程能夠找到童年的記趣,其所蘊含的意義確實非凡。
當下我一看,就趕緊告訴身旁的龍貓,這不就是我小時候玩的「引螞蟻出洞」遊戲麼?
現代小孩都玩電腦或Ipad的電子遊戲了,沒想到我童年玩過的遊戲至今還存在著。
我想,這些有趣的童玩只有在鄉下才找得到吧?
「引螞蟻出洞」的玩法很簡單。
先拔一根草,然後把草插入螞蟻洞內。
當螞蟻發現有草插進它的洞穴,就會緊咬著草不放。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把草抽出來,螞蟻就會跟著草一起出洞了。
之後,把螞蟻的兩條觸鬚拔掉,它就會陷入橫衝直撞的狀態。
把兩隻沒有觸鬚的螞蟻放在一起,它們就會糾纏在一塊,打得你死我活。
最後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不要覺得這個遊戲很殘忍,這可是鄉下小孩與大自然交匯所產生的玩樂智慧,比電腦的虛擬遊戲更貼近地球的萬物空間呢!
值得慶幸的是,這個童玩遊戲至今仍未失傳,在鄉下地區依舊可見,好事好事!
後記:旅遊是心靈的探索,這次的行程能夠找到童年的記趣,其所蘊含的意義確實非凡。
Thursday, November 17, 2011
再說直腸直肚
兩年前,我曾經在這裡寫過一篇《直腸直肚》的文章。
兩年後,我想再說“直腸直肚”這一檔事。

有看過上述博文的朋友,或許還記得,我曾經說過,直腸直肚的我,上大號是日行公事,若一日不上,總覺得很難受。
這個困擾我的生理問題,倘若平日上班或假日在家,倒容易解決。
一旦去旅行,難題就來啦。
去旅行,為了爭取時間遊玩,很多時候都要早起,或趕搭交通工具,而無法從容的解決我一天一次的例行大事了。
在如此狀況下,通常我都會採取見步行步的政策。
優先考慮的方法,就是起床洗刷時,儘量嘗試解決。但有時早晨時段,腸胃還沒蠕動,很難有便意。
這樣的話,就要見機行事了。
所謂見機行事,就是趁著旅行的空檔找地方解決,而這個方法還蠻奏效的。
這些年來,我的大號蹤跡曾經留在以下地點或公交系統的馬桶裡:
1) 萬里高空的雲端上航行中的飛機。
2) 中國往返杭州-上海的高鐵。
3) 台灣往返台北-台中的高鐵。
4) 日本往返豐橋-濱松的子彈火車。
5) 沙巴州的西巴丹島(Sipadan Island)。
6) 泰國普吉的斯米蘭島(Similan Island)。
7) 泰國普吉的啤啤島(Phi Phi Island)。
也許還有其他的地點,但此時此刻,我只想到這些而已。
很多時候,一發現有乾淨又合適的廁所設備,就機不可失,把身體的毒素廢料排出,那麼整個人就會感覺很舒服爽朗,可以輕鬆自在的去遊覽和觀光接下來的每個景點了。
兩年後,我想再說“直腸直肚”這一檔事。

有看過上述博文的朋友,或許還記得,我曾經說過,直腸直肚的我,上大號是日行公事,若一日不上,總覺得很難受。
這個困擾我的生理問題,倘若平日上班或假日在家,倒容易解決。
一旦去旅行,難題就來啦。
去旅行,為了爭取時間遊玩,很多時候都要早起,或趕搭交通工具,而無法從容的解決我一天一次的例行大事了。
在如此狀況下,通常我都會採取見步行步的政策。
優先考慮的方法,就是起床洗刷時,儘量嘗試解決。但有時早晨時段,腸胃還沒蠕動,很難有便意。
這樣的話,就要見機行事了。
所謂見機行事,就是趁著旅行的空檔找地方解決,而這個方法還蠻奏效的。
這些年來,我的大號蹤跡曾經留在以下地點或公交系統的馬桶裡:
1) 萬里高空的雲端上航行中的飛機。
2) 中國往返杭州-上海的高鐵。
3) 台灣往返台北-台中的高鐵。
4) 日本往返豐橋-濱松的子彈火車。
5) 沙巴州的西巴丹島(Sipadan Island)。
6) 泰國普吉的斯米蘭島(Similan Island)。
7) 泰國普吉的啤啤島(Phi Phi Island)。
也許還有其他的地點,但此時此刻,我只想到這些而已。
很多時候,一發現有乾淨又合適的廁所設備,就機不可失,把身體的毒素廢料排出,那麼整個人就會感覺很舒服爽朗,可以輕鬆自在的去遊覽和觀光接下來的每個景點了。
當然,雪隆區的多個著名購物廣場的洗手間也曾經是我在逛街中途便意來襲而留下“黃金”蹤跡的地標。
各位博友,你們在旅途中是否也有面對類似的大號問題呢?歡迎分享,哈哈!
各位博友,你們在旅途中是否也有面對類似的大號問題呢?歡迎分享,哈哈!
(後記:其實我還蠻感恩每天都能夠順暢排便的,呵呵!)
Sunday, September 11, 2011
《The Star》複刻版有驚喜
配合英文《星報》(The Star)創刊40週年,該報從2011年9月9日起,一連40天,增設複刻版面,讓讀者回顧4個年代的重點新聞和排版設計轉變。
從中,讀者也可以窺探大馬當年的人文風貌與社會變遷。
當年時髦的少女向報販購買報紙的情況。看她們的衣著打扮,多retro啊!
當翻閱新聞版時,會看到一些“舊聞”完整複製重現,真的有意料之外的驚喜呢!這個巧妙的構思很讚!
一來,新舊版面可以作一個對比。二來,也可以讓我們了解當代的事與物。
當年《星報》只是檳城的一份地方小報,後來才拓展成為全國性的報紙。創刊初期它每天都會刊登一位畫頁女郎的照片作號召,以吸引讀者購買。
舊聞安插在新聞版面內。
這就是以前的電視和電台節目表,當年只有Network 1和Network 2而已(就是後來的TV1和TV2),和今天我們擁有7個無線頻道以及無數的有線頻道比較,當年的娛樂資訊是何等的貧乏。
編輯還特別強調,當年創刊號的電台節目表把“麗的呼聲”的英文字母打錯了。
事隔多年,“麗的呼聲”已經走入了歷史長河。它就是今天“988”電台的前身。
再看看當年的電影廣告,看到是什麼戲嗎?
是舊版的《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呢!
在每一篇複刻版的下方,都會有“編輯小註腳”,讓大家更了解舊聞的背後故事。
我不是幫《星報》打廣告,只是想和大家分享該報這次配合創刊40週年所做的版面安排真的很不賴!
(後記:《星報》雖然目前還是馬來西亞最大的英文報章,但其銷量已無復當年勇,日銷從30萬份跌至25萬,和第一大中文報章《星洲日報》的日銷逾40萬份相比,差距越來越大。)
Saturday, August 13, 2011
813左撇子日快樂
Saturday, July 23, 2011
空中水龍頭
上個月回家鄉,和爸媽去某餐館吃飯,見到店門外安置了一個奇特的水龍頭。
仔細一看,才發現其竅門在這裡。
原來往下流的水柱的內置有一條透明的水管,把水從底下抽上去水龍頭,然後再從透明水管的外層流下來,製造了一個空中水龍頭的假象。
相信店家裝置這個空中水龍頭的目的,是取其含義“水長流”或“川流不息”吧!
水為財,喻意財源滾滾來也!好兆頭,好兆頭!
Wednesday, June 15, 2011
終於懂得這個福建粗口如何寫了
雖然不是福建人,但有一個福建(閩南)粗口我從小就懂。
(後記:我是根據田野工作者李永球的文章來探討這個詞彙,乃正經的語文學術研究,切莫用粗俗眼光來看待哦!)
這個粗口不僅在大馬各籍貫的華人之間通用,更被發揚光大到連許多友族同胞也能朗朗上口,一度我還以為它是源自於馬來文。
一直都很好奇,這個粗口的正確中文漢字到底是如何書寫的。
由於我不諳福建話,更加深了探索上的難度。
直到上個星期日,在《星洲日報》的〈星期天週刊〉發現一篇由著名田野工作者李永球所寫的文章,才終於一解我多年來的疑惑。
各位博友,看到嗎?這個粗口的中文漢字是“卵鳥”。以後會寫了吧?
不過,至少我現在懂得如何用中文書寫“卵鳥”了,以後就不需靠羅馬拼音啦,哈哈!
(後記:我是根據田野工作者李永球的文章來探討這個詞彙,乃正經的語文學術研究,切莫用粗俗眼光來看待哦!)
Monday, May 23, 2011
怪怪的舊式馬來文
大概3個星期前,和伍家輝、培傑和童欣等本地歌手去某啤酒廠出席一項活動。
活動結束後,我們一同去參觀啤酒的生產流程。
也不懂是誰先發現的,結果大家一窩蜂的湧前去看一部機器的操作指南。
這部機器從60年代開始就使用至今,歷史悠久。其操作指南以中文、英文和馬來文三語展示,但大家感到好奇的反而是它的舊式馬來文拼音。
看得懂麼?
KEPOK CHAMPORAN
Barli chambah di-champor dengan ayer panas dan di-masokkan ka-dalam kepok champoran ini. Chechayer yang berseh berwarna perang kehitam-hitaman itu di-keluarkan dan di-pam ka-dalam tangki perebus tembaga.
根據了解,馬來文原本是有語無文的。
千多年前,當印度教和佛教傳入馬來半島的時候,馬來人採用梵文來拼寫他們的語言。
到了1402年,馬六甲王朝崛起,回教引入,馬來文字改以阿拉伯文(爪夷文)拼寫。
馬六甲王朝滅亡後,馬來半島進入殖民地時代,在英國學者的協助下,把馬來語言規範為羅馬拼音文字,這就是舊式馬來文的雛形階段。
60年代,馬來亞剛獨立不久,羅馬化的馬來文字還在摸索階段,因而其拼音和現代馬來文有相當大的差別。
經過我們細心研究後,若以現代馬來文來書寫上述操作指南,其文如下:
KEPUK CAMPURAN
Barli cambah dicampur dengan air panas dan dimasukkan ke dalam kepuk campuran ini. Cecair yang bersih berwarna perang kehitam-hitaman itu dikeluarkan dan dipam ke dalam tangki perebus tembaga.
各位博友,經過修正後,含意有沒有很清楚了呢?
60年代的舊式馬來文和現代的馬來文,拼音差異最大的是以下的這兩個詞彙:
1. ayer = air = 水
2. chechayer = cecair = 液體
尤其是chechayer,差點摸不著頭腦,哈哈!
(後記:有時候語文的演變和進化過程真的很奇妙,也帶給我們不少的考究樂趣!)
Tuesday, March 22, 2011
神奇的彈塗魚
以前去波德申(Port Dickson),在沼澤的泥灘上,總會看到一種很奇特的魚類,它可以長時間浮出水面,在岩石或爛泥堆中爬行。
後記:感覺我好像在做National Geographic的節目,哈哈!
小時候很好奇,總會怔怔的望著這些魚群入神,在思考究竟它們是什麼小怪物。
後來才知道,它們叫做彈塗魚,英文名為Mudskipper,馬來文稱作Ikan Belacak,是一種“入水能游、出水能爬”的兩棲動物。
彈塗魚最神奇的地方是,在水裡它們用鰓呼吸,離開水面則透過濕潤的皮膚呼吸。因此它們主要的棲息地是在半水半陸的沼澤或河口水域。
近年來,我已沒在波德申看到彈塗魚的蹤跡,是否這就是人類發展對環境付出的代價呢?
彈塗魚多數在紅樹林(Mangrove Forest)範圍出沒。所以,當我們去到吉膽島(Ketam Island)時,還可以發現很多。
它們小小一條,爬行的速度很快,在吉膽島要在退潮的時候詳細看潮濕的泥灘,才能留意到。
看看彈塗魚的全身,絕對是魚類。
但是它們卻喜歡上岸在陸地趴趴走。
彈塗魚在水面跳躍的美姿。
其實它們真的很小條,比人的手指還小。
由於太小條,據說沒有什麼肉,不是很好吃。但是我看過在吉膽島,當地人民拿來炸,當煎魚仔吃。我沒吃過。
我在網上發現,有人拿來生吃,就夾在壽司裡。這個吃法,我不敢試。
後記:感覺我好像在做National Geographic的節目,哈哈!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