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3個星期前,和伍家輝、培傑和童欣等本地歌手去某啤酒廠出席一項活動。
活動結束後,我們一同去參觀啤酒的生產流程。
也不懂是誰先發現的,結果大家一窩蜂的湧前去看一部機器的操作指南。
這部機器從60年代開始就使用至今,歷史悠久。其操作指南以中文、英文和馬來文三語展示,但大家感到好奇的反而是它的舊式馬來文拼音。
你們先看讀一讀以下展示版上的句子。

看得懂麼?
KEPOK CHAMPORAN
Barli chambah di-champor dengan ayer panas dan di-masokkan ka-dalam kepok champoran ini. Chechayer yang berseh berwarna perang kehitam-hitaman itu di-keluarkan dan di-pam ka-dalam tangki perebus tembaga.
根據了解,馬來文原本是有語無文的。
千多年前,當印度教和佛教傳入馬來半島的時候,馬來人採用梵文來拼寫他們的語言。
到了1402年,馬六甲王朝崛起,回教引入,馬來文字改以阿拉伯文(爪夷文)拼寫。
馬六甲王朝滅亡後,馬來半島進入殖民地時代,在英國學者的協助下,把馬來語言規範為羅馬拼音文字,這就是舊式馬來文的雛形階段。
60年代,馬來亞剛獨立不久,羅馬化的馬來文字還在摸索階段,因而其拼音和現代馬來文有相當大的差別。
經過我們細心研究後,若以現代馬來文來書寫上述操作指南,其文如下:
KEPUK CAMPURAN
Barli cambah dicampur dengan air panas dan dimasukkan ke dalam kepuk campuran ini. Cecair yang bersih berwarna perang kehitam-hitaman itu dikeluarkan dan dipam ke dalam tangki perebus tembaga.
各位博友,經過修正後,含意有沒有很清楚了呢?
60年代的舊式馬來文和現代的馬來文,拼音差異最大的是以下的這兩個詞彙:
1. ayer = air = 水
2. chechayer = cecair = 液體
尤其是chechayer,差點摸不著頭腦,哈哈!
(後記:有時候語文的演變和進化過程真的很奇妙,也帶給我們不少的考究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