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的时候,人们无法理解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因此对自然界产生了敬畏的心理,进而他们将自然界人格化为神灵。古人进行祭祀、祝祷和礼拜等活动,希望神灵能庇佑他们。
古人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神所创造的。他们相信神具有超然的力量,能主宰人世间的一切。根据《说文解字》对“神”的解释为:“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古人对神主宰人世间一切事物的观念,是始于原始社会的后期。这种宗教观念是由物神观念演变而来。
古人相信“神”是有超能力的,一些与“神”有关的成语都显示了这一点,例如我们用“料事如神”来形容“估计事情非常准确”,用“用兵如神”来表示“调兵遣将如同神灵一样灵验”。此外,与“神”有关的词语都带有褒义,例如表示非常高明的“神算”,表示极其崇高而庄严的“神圣”,形容速度快得惊人的“神速”,表示绝妙作品的“神品”。
“神”的部首是“示”,所以用“示”作为部首字词多与祭祀和鬼神有关。在甲骨文里,“示”其中一个的写法为“T”,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对“示”便作出了这样的解释:“象以木表或石柱为神主之形,上或其左右之点画为增饰符号”。“示”的本义是指“觥放祭品的灵桌”,《说文解字 ? 示部》对“示”的解释为:“示,天垂象,见(读先)凶吉,所以示人”。用“示”来做部首或偏旁的字,一般都与祭祀和鬼神有关,例如福和祸,甲骨文的福字,就好像是“双手捧着酒在祭桌上进奉酒是食的样子,表示用酒来祭神以求赐福”,“福”的本义便是“保佑或赐福”。另一个与“福”意思相对的字便是“祸”。古人认为会发生不如意的事,是因为神明没有保佑,如《说文解字 ? 示部》所说的:“祸,神不福也。”
与神对称的便是“鬼”。甲骨文的“鬼”字是属于象形字,其上部像很大的鬼头,下部则像跪着的身体。人们最早对“鬼”的理解为“人死后灵魂不灭,称为“鬼”。由此可见,古人对“鬼”的概念源自于灵魂不死的观念。
古人相信鬼是神秘莫测的,而且还有超凡的力量,“鬼”字由此产生了比喻义,用来比喻隐秘莫测,例如有表示变化多端,不可捉摸的“神出鬼没”。“鬼”字后来发展为含贬义的词,如有用来表示偷偷摸摸的“鬼鬼祟祟”,行为鬼祟的“鬼头鬼脑”,比喻有不可告人的念头的“鬼胎”,用来比喻阴险害人手段的“鬼伎俩”等。“鬼”字也用来表示糟糕或恶劣,如在口语中,我们常说“这鬼天气”和“这鬼地方”等。
另外,以“鬼”为部首的字词多与“鬼”的有关,例如“魂”字,据《说文解字? 鬼部》:“魂,阳气也。” 古人认为“魂”是阳气,当它附在人的身上,人便会活,反之,如果“魂”离开了身体便会死。又如“魍魉”是传说中的精怪、“旱魃”是指造成旱灾的鬼怪,“魑魅”是指古代传说中山林里能害人的怪物、“山魈”是指山中独脚的鬼怪。
从以上可以看出,古人对神的崇拜和对鬼的畏惧,一一体现在汉字和词语的运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