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評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評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攝影][台北]奔跑並使用扶手?![雜談]洪仲丘事件與說謊殺人的制度體系。

寄件者 2013 Taipei

這位國軍弟兄在高鐵台北站小跑步上階梯的樣子蠻有意思的,
我那時候相機剛好在手上,就隨手拍下了這張照片。後來檢視
的時候發現很巧地把階梯上的標示只拍了後面一半

"奔跑並使用扶手"

這位陸軍弟兄遵守了奔跑的規定,但是要同時使用扶手大概就有
點強人所難吧XD

曾經注意過這個標示的網路朋友們應該知道,這標示的全文是:

"上下樓梯請勿奔跑並使用扶手"

所以斷章取義的結果就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指示了。


------------------------------------------------


洪仲秋事件延燒到現在已經曝露出許多國軍在外人看來匪夷所思
的行徑,也引起了社會大眾的關切;由於很多網路朋友都當過兵
,在網路上可以看到非常多從各種角度分析這件悲劇的文章,其中
這篇為何而爛就很有意思。


追查整件事情、讓相關人士負起他們應該負的責任,固然是於法應
該要做的事(同時也隱藏了讓沒有犯錯的人揹了黑鍋的危險,例如醫
官),但是更重要的是這個讓人說謊讓人殺人的體系是更需要檢討的
核心。


如果您有時間,請您看一看這段TED的演講,我覺得這位心理學
教授Philip Zimbardo把制度體系讓常人變成惡魔的現象說得非常
清楚,關於這個議題,他有一本書路西法效應值得一讀,我就是
讀完那本書後才找到了這段充滿熱情的演講。







抓幾個人出來懲處相對容易,但是我們如果不檢討並且改革這整個
荒謬的體系與制度,在洪仲丘下士之後只會有更多的枉死者。



相信有心的朋友會問,那麼要怎麼改革呢?我認為賴英照前院長在
這篇洪仲丘的悲願裏頭提出的檢討軍人申訴制度,可以作為改革的
起點。


想得更遠一點,這次的事件也曝露出台灣主流文化裏頭大有問題的
部分,我非常推薦Seventeen兄這篇我的國家生病了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雜談]Google與中國政府攤牌。[攝影][北京]在柵欄裡撿錢的孩子。

寄件者 2009Beijing

從Google在官方部落格由法務長David Drummond署名發表的這篇A new approach to China來看,Google這次是認真地跟中國政府攤牌了。

關於在中國的營運要不要屈從於中國政府對於網路訊息管制的規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李開復先生的自傳世界因你不同看到Google高層在做法和決策上的一鱗半爪,Google現在終於做出了近乎攤牌的舉動,從決定進入中國的時候就可以看出端倪。



沒想到今年春天在北京雍和宮拍到的這張照片,能夠在這兒派上用場,而且還出人意料地貼切。


谷歌當時為了進入中國市場,不惜配合中國政府要求、在網路搜尋引擎自行過濾政治相關敏感內容,為了公司的發展向魔鬼出賣了靈魂,對照起Google高唱雲霄的"Do no evil"信條是非常諷刺的,就如同照片裡頭這個孩子、為了撿錢、不惜爬過廟裏的這排柵欄。


看來在Mountain View的這幾位浮士德,終究還是選擇了靈魂。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色‧戒 :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最後告別。

04_1280x1024

就我來看,李安和王蕙玲的「色‧戒」,是愛國主義的安魂曲。

如果看「色‧戒」,只是在意它是否一刀未剪、床戲的時間、甚或和A片相比如何如何,那也太小看李安了。如此注視這部改編自張愛玲晚年短篇小說的電影,就好像評論「臥虎藏龍」的時候、把青冥劍看作是男性陽物的隱喻一般,可惜了。




易先生在香港說,王佳芝的眼裡沒有恐懼。

易先生的同夥們恐懼什麼?與其說是害怕在香港隨時會被國民政府暗殺,還不如說是
害怕和權勢擦肩而過。王佳芝一無所有,所以也一無所懼。

那麼易先生自己呢?他沒有回答。




佳芝是個天生的演員,她喜歡舞台。躍躍欲試的表情,在從電車探出頭飲一口雨絲的
艷麗臉龐上看得到,也可以從急著接電話、在瞬間轉換語氣的肢體語言上看到。佳芝
的表演天賦和冰雪聰明是遠遠超乎其同儕的。

表演讓人疲倦的,但是又讓人期待。




國家是什麼?戰爭是什麼?未來又將如何?身在局中的老易,冷眼說著時局,彷彿那和
自己無關一般。今朝有酒,也只有今朝醉了。佳芝說自己如同妓女一般,老易心頭雪
亮、自已在日本軍閥的眼皮底下、又何嘗不是。除了性、除了愛,還有同病相憐。

因為國家,因為戰爭,所以這兩人湊在一塊兒了。

就像傾城之戀裡頭的白流蘇和范柳原一樣,兩個人中間的牆,垮了。





佳芝催促老吳動手,因為她知道當年推動她上場的愛國信念,眼看著就要不足以讓她
支撐下去。但是,偉大的組織、什麼時候曾經為過河卒子著想過?

集體利益大於一切的空言空語,激出佳芝近乎於自虐的獨白。看似勇敢無私、正氣凜然
的老吳選擇用憤怒來包裝逃避,怯懦的鄺裕民作為組織的一根螺絲、遲來的表白已然太
遲。





相對於張愛玲筆下到最後還是掌控全局的老易,王蕙玲刻畫的易先生、聽到書房被抄
了以後、多了點惶恐和哀傷。在桌上閃爍著光芒的鴿子蛋,像是老易動盪的心,更像
是老虎被拔掉的牙。坐在床沿,含著淚水的眼框,彷彿吸潤了鑽石的光芒。




片尾,佳芝從珠寶店出來,看著櫥窗裡的華服。我不只一次想到張愛玲的名句:

「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




在回家的捷運上頭,車廂裡頭的風迎面而來,腦海裡、迴盪著三色風車在風裡旋轉
的畫面。

「愛國是一襲華麗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



2007年4月10日 星期二

[攝影][評論]事物的真相。

Painting中華電信廣告

這幅水彩畫不錯吧。


有老屋,有牆有樹,有天有地,好一幅農村景色。


仔細看看,這真是一幅水彩畫嗎?



或者,換句話說,這只是一幅水彩畫而已嗎?


下面這張照片,才是這幅畫的全貌。



reality真相


我個人在攝影的時候,為了求美,或是追求達成某種視覺上的效果,經常需要忽略、避開、或是剪裁掉某些部份,我相信這是很多攝影朋友都共同擁有的經驗。暗房技術或是數位後處理技術比較先進的朋友,還能夠做到一些巧奪天工的小手術,甚至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如果攝影的目的不是為了呈現事物的真實,或者說展現"真相"不是最高的目標,甚或是為了突破相機技術上的限制、企圖重建最接近事實的狀態,上述的作法我個人認為沒有什麼不妥之處。畢竟各種的技術、計算、觀景窗取景的角度、適當焦段的選用,都可以作為追求攝影藝術可能性極致的手段。

但是我認為,在追求美麗追求效果追求技術極致的同時,我們終究不該忘記,這個真實的世界,是在觀景窗之外、在暗房之外、在修圖軟體之外的。視覺上呈現的那一張紙或是螢幕上的那一塊亮點,只是世界的一小部份。看不見的地方,永遠有著讓我們驚訝的無限可能。


攝影是如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我很珍惜身邊沒有經過太多後製作的人,但是畢竟他們只是少數。

為了生活,為了利益,為了慾望,為了種種不想讓別人知道的原因,人們在心裡的暗房進行著永不止息的後製,裁掉背後的刀槍,修掉臉上的獰笑和獠牙,加深額頭上的智慧紋。


也許有一天,我們終究必須面對"照片"所沒有呈現的世界。我只希望,到那一天,我們對於沒有看到的部份,是有心理準備的。




深深的疲倦。



do not open勿開啟

請勿開啟。


打開這個潘朵拉的寶盒,我們會見到什麼呢?




也許裡頭什麼也沒有。




也許,裡頭只有我們自己,一個被遺忘的自己。





----後記----
我喜歡看日本漫畫,沒想到內衣教父一轉眼已經連載17年了。

其實近藤靜也的處境蠻艱難的說。

掌握出手的分寸和時機很難,決定要不要出手的智慧更難。


內衣教父日文原版的Wikipedia條目

2007年3月20日 星期二

[攝影][觀點]相機和死亡筆記本的後頭有什麼

in front of something路克在後頭

這張照片是在去年九月攝於凱達格蘭大道。在倒扁反貪腐活動開始以前,我從來沒有注意到市面上有這麼多鮮紅的衣服。現在回頭看倒扁,我認為最具有影響力的兩件事,一個是紅衣,另一個是九月十五的圍城,相比之下,其他的花招都可以不論。

言歸正傳,這張照片的背景大家認識嗎?如果看過死亡筆記本(Death Note)的人也許可以發出會心一笑吧。這是死亡筆記本電影的車廂廣告,一輛公車剛好經過這位攝影朋友的背後,我抓住公車經過的那一瞬間,留下了這張照片。

如果您沒有看過死亡筆記本,Wikipdia的死亡筆記本條目可以提供您完整的資訊。

故事的大綱是這樣:日本少年夜神月撿到了屬於死神路克的死亡筆記本,在這本筆記被寫下姓名者都會死於非命。夜神月先是用這本筆記殺了許多歹徒,深獲輿論的好評,但是後來因為警方的追查,為了掩飾自己的身分,殺戮的對象開始延伸到調查的一方,包括有名的少年偵探L。故事的結局是月為了掩飾自己的身分,終究走火入魔而死。這張照片的背景,左邊是少年夜神月,右邊的怪臉屬於愛吃蘋果的死神路克。

少年獲得了筆記本,就有如潘朵拉的盒子一般,一旦打開,難以收場。筆記本賦予少年難以想像的力量,從此沉溺日深,終至不可自拔。筆記本就像一把兩面刃,可以傷人,一個不小心,也會傷到自己。

相機和筆記本也有類似之處,它讓我們寫下身邊的人事物,在一瞬之間。夜神月為了繼續持有和使用筆記本、為了繼續擁有制裁行動帶來的越來越巨大的掌聲,花了無數的心血和算計。喜歡照片的朋友們,也有許多人為了得到美好的畫面四處奔波,或是為了獲得網友的掌聲而花下時間和心力在後製作,以及購買新器材。

掌聲、人氣、以及虛榮,帶來比筆記本更大的危險。


殺君馬者道旁兒。



相機就像筆記本,不只對持有的人產生影響,也對他人產生影響。

相機的持有者和被攝者之間,經常會產生一種不對稱的關係,這尤其發生在攝影對象不想入鏡的情況下。上述的情況最常見、張力最大的例子,就是媒體的攝影記者和某些新聞焦點人物,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包括陳水扁總統的女兒陳幸妤,當然也包括狗仔隊追逐的眾多對象。

這種現象難道只發生在攝影記者身上嗎?當我們的相機越先進,望遠鏡頭的倍數越大,我們的目光能夠投射的範圍也就越廣。相機就好像一頭吃不飽的魔獸,不斷把身邊的畫面吞噬,再吞噬,相機內建的人工快門聲就是愉悅的安魂曲。

我雖然相信天地萬物皆可入鏡,但是我認為我們心中都應該要有一把尺,而每個人的刻度或有不同。

我個人的判準是,若是換成我是被攝影的對象,我對於被拍攝會感到不愉快的時候,我就不按快門。


我個人認同的攝影精神,本質應該是紀錄,而不是狩獵。

紀錄是一個相對被動的行為,一個收納的過程;狩獵是一個相對主動的行為,一個攫取的過程。


最重要的差異是,紀錄不會流血,但是狩獵會。




2007年3月2日 星期五

[評論]菁英高中不應該為學區開小門

2006-02-09植物園 016建中與壽桃

這兩天讀到十二年國教的新聞,其中有些政策我相當欣賞,例如排富的私校學費補貼、就具有鼓勵經濟弱勢學生繼續就讀的精神;但是,這篇評論的重點放在我非常反對的"菁英高中兼收學區生"。

上面這張照片是我翻了整整一年的照片找出來的建中照片。就最近三十年的表現而論,建中身為全台第一明星高中的地位應該是無庸置疑的。既然要討論菁英高中的問題,就拿建中的紅樓來做這篇文章的置頂照片。如果仔細看的話,可以看到去年慶祝建中六十年的壽桃。

閒話少說,言歸正傳。

目前高中採取的大招生區制,把全台灣分成十五個分發區,學生在各自的招生區內申請或是分發。目前十二年國教傾向採用的作法,是把學區縮小,根據教育部次長吳財順所說,將會介於目前的十五區和四百七十一區(目前全國高中職的總數)之間;每個學區內部的學校除了招收學區內的學生之外,如果經教育部核准,也可以提出各校的發展特色跨學區招生。關於細節的部份,教育部的說法在這幾天已經變了非常多次,但是我可以確定教育部對於菁英高中(就是目前高升學率的幾家明星高中,據說有二十四所)招生的看法,是採取跨學區與學區內招生的雙軌制,這是我非常反對的作法。

首先,不論是不是菁英高中,我都反對用學區做為入學的標準或是標準之一。

我的看法是,既然十二年國教是義務教育延伸為十二年,那麼根據義務教育的精神,是不應該有學區的。

義務教育的精神是,只要你想讀書,國家就提供你學校念。這個精神如果推到極致,是不應該有學區的,你想要念什麼學校都可以。那麼,為什麼要有學區呢?說好聽一點,是國家想要減輕學生通學的時間與壓力,講實在一點,是因為有太多人想要念某些特定學校,明星學校塞不下(目前國中國小仍然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國家擺不平,只好硬找出個理由。國中國小沒有聯考或是基測這種聯合考試,所以學籍所在地(理論上是住家所在地,也就是家離學校的距離)是能夠找出的標準裡頭最能夠被接受的了,因為說起來好聽,也容易被有權或是有錢的人接受。經濟學的基本法則嘛,物以稀為貴,明星國中國小的學區房價上漲,有錢的人就可以花錢買到就學權,有辦法的人就可以把小孩寄籍在朋友或是機關裡頭,今天的新聞說連總統府都有幽靈人口呢。舉個實例吧,我念國中的時候,有個朋友"住"在學校旁邊的里長家,跟他"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同學一共有三十多個,可以裝得下半間教室了。這樣對不對呢?

國中小解決明星國中小供不應求的作法是學籍與學區,到目前為止解決高中入學的問題是靠考試成績或是其他的才藝表現。

如果仔細注意一下,其實目前的高中入學,同樣混用了學區的作法。例如說,你住在新竹,如果不來台北考試的話(相對的,因為考試是同一天,你也就放棄了在新竹就學的機會),不管你分數多高,你都和建中北一女無緣。

如果教育部維持菁英高中這個概念,那麼我的建議是全台菁英高中依照考試成績或是才藝表現開放申請分發。既然台大招收全台灣的學生,為什麼有許多國中畢業生沒有申請建中的權利?教育部憑什麼說,因為替小朋友著想,所以畫了一個圈圈,圈圈以外的學校連想都不必想?

既然學區的作法本來就不符合義務教育的精神,所以不論是不是菁英高中,我都不贊成用學區制。


再者,基於公平的原則,我反對菁英高中採取跨區與學區內招生雙軌制。

以目前的狀況來估計,如果建中這類的明星學校採雙軌制招生,那麼兩制招進來學生的最低分(不管是用學測分數或是加上各種才藝表現的加權,一定有總分)一定有差異,而且幾乎可以斷定是學區內的最低分比較低。這代表什麼意思呢,就是如果你的父母有錢(買學區內的房子)或是有朋友(寄籍在學區內),那麼你就有機會插隊進建中。換言之,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視為用金錢買分數,或是用權勢與人際網路換分數。請大家們心自問,這樣公平嗎?

其實,如果從短視的經濟利益角度來看,我個人是應該要支持雙軌制的,因為我家幾乎可以確定是在建中北一女學區。只要學區一確定,房價必漲,我如果有小孩的話必然佔到便宜,還可以借朋友寄籍,乍看之下,真是賺翻了。但是真的是如此嗎?

這樣說吧,從雙軌制佔到便宜的是有錢有勢的家庭,這些家庭是目前社會的既得利益者與優勢族群。菁英高中的學生證,可以說是將來高社經地位的入場券,如果這個原本促進社會階級流動性的管道被優勢族群用不正當的手法竊取(在這裡就是雙軌制),那麼對於弱勢族群是不公的,對於社會的階級流動性也是不利的。當有才能的人只是因為生錯家庭而失去將他的能力發揮到極限的機會時,不僅是他個人的不幸,更是國家社會的不幸。

我認為優勢族群不應該再因為社經地位而受到更進一步的保護,所以我反對菁英高中入學採取跨學區與學區內的雙軌制。


綜合以上的論述,我反對菁英高中雙軌入學制有兩個主要理由。第一,我認為基於義務教育的精神,所有的高中都不應該採取學區制,包括菁英高中在內。第二,我認為菁英高中採取跨學區與學區內申請入學的雙軌制,將會造成優勢族群(有錢買學區內房屋或是有人際網路提供寄籍者)在入學機會上的額外優勢,剝奪了弱勢族群的教育機會,不利於社會階級間的流動性,不符合公平正義的精神。


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和大家分享我個人的看法,更希望最終能夠影響教育部的決策,歡迎大家轉載引用。

bwPingu 敬上 2007.3.2.

2007年2月22日 星期四

[攝影][雜感]童顏難尋

2007-02-20春節 476雙龍搶珠

之前說過了,這裡和無名主站是包不同,就算用了同樣的照片,文字也不會依樣畫葫蘆。

簡單說,這裡的基調就是就是童言無忌。杜正勝說成語使人思想懶惰,我說不用成語才是思想懶惰。

童顏難尋,倒不是說台灣找不到小孩了,雖然說之前報導出生率下降,但是我最近倒是常看到小朋友,也許大家比較流行帶小孩出門了也說不定。我想說的是,要找到小孩純真的面貌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

拿日本為例好了,沒去日本以前,以為日本人多少長得跟日劇差不多,但是一到了東京,啊,滿街都是很抱歉,只有在迪士尼樂園狀況好一點。所以說,電視完全不具代表性,抽樣有偏差XD

小孩也是一樣,尤其是台灣小男生,要找到耐看的臉,不容易。

看起來純真與否,問題出在臉部的肌肉,以及肌肉放鬆的狀況,說得比較酷一點,就是臉部線條是否柔和。我喜歡看人的臉,有時候會看到一些小孩明明長得不壞,可是表情卻讓人受不了,看不到平和的感覺,只讓人覺得緊張。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個人的想法是,受到電視和身邊大人的影響太大。

最近神經科學流行一個理論,就是有些神經細胞是專門從觀察中學習的(我可能說錯喔,英文叫做mirror neuron),我們看到什麼動作表情,腦袋裡頭的細胞就會演練一遍。所以我猜想,小孩子臉上的表情,雖然必然會受到遺傳的影響,但是也會受到他所看到身邊人與電視上頭的表情所左右。偏偏台灣的電視節目,尤其是八點檔和娛樂綜藝節目,很少看到平和的表情,倒是橫眉豎眼的機會大得多,而且台灣大人們的表情平均來說也好不到那裡去,小孩的表情只是一個縮影。

根據上頭的說法,中國小孩平均來說表情更糟,日本小孩比較可愛,也就能夠自圓其說了。

也因為這樣,年紀越小的小朋友,受到的汙染越少,表情越自然。


順便提另一個問題,就是蠻多台灣小孩有時候連笑容都很讓人頭痛,因為太假了,完全是一整個裝出來的笑,"一二三,say cheese"的標準笑容,露出牙齒七顆半,像標本一樣,表情僵掉死掉了。就我個人的標準,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很沒意思,偏偏很多大人就是喜歡這個調調。我覺得這是古代照相機快門不夠快,底片ISO不夠高的權宜之計,現在是數位時代了,但是老習慣要改掉真難,何況有些人恐怕是真喜歡這種裝出來的笑容。

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也不能說這種標準笑容有錯,但是也因此我看到很多小孩和大人連自然的笑都笑不出來,只會那種用手比個V的笑法,那真讓人啼笑皆非。



這張照片在無名的主題是台中民俗公園的超可愛小男生們。那兒還有同時拍的六張照片,是我難得喜歡的男生照。



Mirror Neuron在Wikipedia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