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95其实不是口罩(mask)的级别,是呼吸器(respirator)的级别。mask不分这些级别,只分是否“外科使用”。
中国把呼吸器和口罩都通称为“口罩”是略有问题的,因为“呼吸器"某些人群是不宜佩戴的,因为会产生健康隐患。
因为涉及N95,因此,本文统一称为“呼吸器”。
标准:
"N95”是美国其联邦法规42 CFR part84中为“呼吸防护用品”所规定的一个级别。
中国的相应的“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的国标GB2626-2006的检测细节直接参考了该美国法规,因此,在这类呼吸器的核心指标中的“过滤效率”及“呼吸阻力”两项指标上,中国的“KN95级呼吸器”与美国的“N95呼吸器”是相当的。
注:虽然中国国标也同时少量参考了欧洲的EN149标准,但没有体现在这两项指标上。
级别:
如果一个呼吸器通过了CDC的“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院(NIOSH)"按这个级别要求的检测并被NIOSH正式承认、发布,一款呼吸器便可以正式称为“N95呼吸器"。
如果一款呼吸器只是被称为“N95级别”但无法在NIOSH官。网上被查询到,则表示这款呼吸器其实并未被 NIOSH
所承认。但如果它的检测报告是可信的,则“N95级别”的意思,通常表示该“滤材的过滤能力”是与“N95呼吸器”同级的。
中国其实没有“KN95口罩"(没有NIOSH那样的官方信息查询“谁是KN95"),只有“KN95级别口罩”。
这是GB2626-2006上的标识要求:
7.1产品上的标识
c)本标准编号,过滤元件应标注级别,级别用本标准编号和过滤元件级别组合方式标注,如GB2626-2019 KN90,或GB 2626-2019 KP100;
这个级别实际指的是“滤料过滤效率的级别”。
(但在整个标准中,滤料级别与允许的总泄漏率是关联的。
通常,如果一款呼吸器标注为“KN95级别”,则应该出具其检测报告供消费者判断。通过可信的言方机构的检测报告的结论或具体内容,可以判断该产品各项指标准是否全项通过GB2626-2006中规定的相应值,或在特定测试中的具体表现)
过滤效率:
中美两个标准对“过滤效率”检测,本质上都是判断特定面积滤材在特定温湿度条件和“预处理”后,85L/min的空气流量下加载200mg的0.3微米颗粒的过滤过程中出现的zui低过滤效率。
这些颗粒分为"油性颗粒”和“非油性颗粒”。
N和KN则都是指测试非油性颗粒(具体的测试物是NaCl),数字代表过滤层的过滤结果所处级别。
注:中国标准的NaCI颗粒的是计数中位径0.075um],美国标准是空气动力学质量中位径0.3um]--而国标经换算之后,其实就是与美标相同的颗粒。
中国标准的数字意义如下图(它们减去“K”就可以直接变成美国该级别囗罩的数字的意义):
中美的重要差别:
对呼吸器的最终防护效果影响最大的,往往不是因为过滤材料,而是因为实际佩戴。
美国标准与中国标准主要区别,体现对“呼吸器的佩戴要求”上,尤其是“适合/密合性”的要求和判断上。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会强制要求对所有呼吸器的使用者在使用前先经过测试与培训(选择、具体佩戴、卫生、处置等)。而培训通常在进行适合性测试的同时进行。而且还会对使用者的身体状态做提前评估。
在“适合/密合性"上,美国有一整套成熟体系和专业的测试工具,帮助需要佩戴这些呼吸器的雇员,判断一款呼吸器是否适合自己(能在“本人佩戴时密合良好”),并且会至少会对这个“适合性是否仍然成立”每年检查一次。而使用者则在每次佩戴曾经程序测试适合自己的呼吸器后,都需要自行检查当次佩戴的密合性。
中国则在这个“体系”的建设上基本处于“空白-初级阶段"。
中国呼吸器会在政府机构的检测中测试10位测试者的佩戴情况--95级的口罩,如果测试时佩戴者的特定数量的动作中“总泄露率不超过11%",就算通过。
注:KN 此时测试的非油性颗粒的质量中位粒径为0.6um,KP测试的油性颗粒则仍为0.3u
各级别对佩戴时呼吸器的“总泄漏率”要求如下表:
这种测试的问题是:
测试人员的脸型虽然有一定代表性,但终究与产品的最终实际佩戴者的脸型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
测试人员我的佩戴方式和松紧,也与实际佩戴者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
所以,一款呼吸器是否通过KN测试,其实无法判断它在实际佩戴者的具体佩戴过程中的防护效果。
所以,佩戴者仔细做好密合性检查,找到适合自己的口罩和合适的佩戴方式,并且自行认真阅读产品说明,就在中国特别重要。
注:虽然“使用说明”写得严谨详细的呼吸器产品未必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呼吸器产品的使用说明几乎都是严谨详细的--或者说,使用说明过于简陋的呼吸器产品,通常都需要格外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