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的「眼球先生」陳柏維最近出書又出唱片,紅得很。這倒令我想起將近 20 年前接觸到的舊金山怪腳前衛多媒體表演藝術樂團 The Residents。上網仔細的查一查,沒想到這個 38 年前成軍, 32 年前開始出唱片的怪腳還在繼續搞怪,而且拜媒介發展之賜,似乎有愈來愈走紅之勢──另類大廠 Mute 已經和他們議定,將在今年萬聖節發行 1980 年地下名作《Commercial Album》的 25 周年版,而且還要大手筆的製作、出版 DVD。此外,明年起,Mute 還會陸續整理他們的部份舊作重發,並發行新專輯。


幾年後,到水晶工作,代理了 Crammed Discs,發現它們的副牌之一 Cramboy 專門新出和重發 Tuxedomoon 作品,第一次從 CD 聽到〈East Jinx〉,竟然還記得詭異的唱腔和旋律... 又過了幾年,1997 還是 1998,到香港參加唱片展,滿場是出版古典、爵士、流行、世界音樂的廠牌,搖滾/另類的卻寥寥無幾,正在悶的時後,竟然在一個小攤位瞄到眼球先生。很興奮的和在場的人聊了一下,發現他們有發 Ralph Europe 的東西而那盒看來滿豪華的四片裝 CD + 一本解析手冊,是地球先生,他們剛發的出片 25 周年精選集《Our Tired, Our Poor, Our Huddled Masses》。那人用很高興的口吻說:你大概是整個唱片展裡唯一聽過 The Residents 的人;我則同樣高興的接過包括眼球先生的一堆宣傳片和目錄,直說:我會想辦法代理你們的東西在台灣發行... 當然啦,那時劇貶的幣值和公司的狀況,水晶早已經暫停進口唱片,後來會有下文才怪...


要追溯從來不接受訪問、不透露身份、來歷、甚至臉孔的 The Residents 的成軍史,本來就是難事,加上透過「經紀」公司 Cryptic Corporation 不斷刻意挑戰常理的惡搞式「發片新聞稿」和封套宣言、長壽加多產的擾亂下,所有 The Residents 相關的背景說明和出版目錄,都讓人看得頭昏腦漲... 點滴拼湊出來的,只能約略的說,未取團名的他們是四個具有玩音樂、多媒體、劇場概念的夥伴,1966 年開始「成軍」。1971 年,華納退回他們寄給 主流怪腳霸主之一 Captain Beefheart 的 A&R 的專輯 demo﹝可以想見,內容比 Captain Beefheart 還怪多了...﹞,由於 demo 上沒寫名字,華納在信封的收件人處寫了"the residents" ﹝居民﹞,於是,這成了他們團名,也促使他們下定決心成立自己的唱片公司 Ralph。

The Residents 和 Ralph 的首張作品是 1972 年的聖誕單曲〈Santa Dog〉,生產數量 300,只送不賣,受贈者包括另一主流怪腳霸主 Frank Zappa、尼克森總統,慘的是,送出去後,竟然還有不少人把唱片再退回來... 1974 年的首張專輯《Meet the Residents》據說賣不到 50 張,便因為封面惡搞 Beatles 肖像而被迫停賣。

1974 年便錄好的第二張專輯《Not Available》﹝多有意思的名字!﹞服膺 Senada 的 "the Theory of Obscurity"﹝藝術家在最無人知、無回饋的狀況下才能創作出最純粹的作品﹞,原本打算永不發表,但據稱由於下一張專輯《Eskimo》的進度嚴重落後,加上經紀公司已不堪累虧,在 1978 年,它終舊還是被拿出來出版了。同年出版的,還包括《Duck Stab/Buster & Glen》這張由兩張迷你輯合成的非概念專輯;〈Hello Skinny〉即出自這張。


也許是因為背棄了 Obscurity 理論,適度的擁抱媒體和聽眾,接下來的《Eskimo》(1979) 成為他們70年代最受好評、最暢銷的專輯。在《Eskimo》裡,他們把自己幻化成愛斯基摩人,編織出原始、冰冷、民俗的想像音樂景觀,並藉此批判西方商業主義對原住民族的壓迫。NME 評語:毫無疑問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專輯之一...


1980 年的《Commercial Album》是根據這樣的邏輯推衍發展出來的「概念」專輯──流行音樂大部份是 verse 和 chorus 這兩大樂句的重覆組合;它們通常重覆三次,形成所謂的"3-minute pop song";去除重覆,其實一首流行歌曲的內容說穿了就只有一分鐘長;一分鐘也是大部份廣告的長度,廣告配樂 (jingle) 的長度也因而大都是一分鐘長;最後可以得到的結論是:廣告音樂就是美國的民謠 (jingles are the folk music of America)。
因此,他們要作的商業流行專輯,便是收錄 40 首一分鐘長的 1 verse + 1 chorus 的作品﹝專輯長度通常是40分鐘﹞。


製作《Commercial Album》時,他們拍了四支著名的一分鐘「音樂錄影帶」,這四段影片和先前為《The Third Raich and Roll》拍的同名影片,已經成為紐約現代美術館的永久館藏品,而且同被滾石雜誌列入搖滾錄影帶史百大名帶堂 (Hot 100 Rock Video Hall of Fame)。為了今年年底的 CD 重發和 DVD 首發,他們集合了 42 位視覺和影像藝術家,聯手為專輯的 40 首歌,以動畫、真人演出、偶像、繪劃、雕塑等形式,製作 56 段一分鐘長的影片,並將以The Residents 式創意和想像力,設計互動花樣。如果哪天有影展拿這些影片來當短片集錦放映,應該也不會讓人覺得意外吧。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