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

哺乳飲酒OK嗎?

圖非當事啤酒。圖片來源:Wikipedia

昨天總統馬先生在護師節大會上提到,『大女兒出生時很愛哭鬧,護理師教他一個小撇步,「媽媽哺乳前喝一小杯啤酒」,果然哺乳時小孩睡得不省人事』,讓許多醫療界人士大不以為然;總括來說,懷孕及哺乳時飲酒都不是值得鼓勵的行為。在人類過去的歷史上,孕婦與酒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由於從唐朝開始就因為飲茶的風氣大盛,因此在中國的歷史上較少這方面的資料;但在歐洲,由於歐洲人沒有把水煮開的習慣;這並不能只是用單純的「不懂衛生」來解釋,而是因為烹煮任何東西都需要消耗寶貴的燃料的關係。喝生水當然免不了偶而會喝到受污染的水,不過歐洲人很快就發現,喝啤酒(或者應該說麥芽酒,ale)就不會有喝生水的問題。

以現代科技的角度來看,喝麥芽酒之所以能減少腹瀉等問題,主要是因為當我們先接種了酵母菌,由於酵母菌在裡面有數目上的優勢,所以就算有其它的雜菌也難以競爭;接著酵母菌發酵產生酒精,酒精對一些細菌來說也是生長抑制劑,所以麥芽酒跟生水比起來,是相對安全的飲料。

既然發現麥芽酒比較安全,所以當時的歐洲人都是吃兩餐配酒(當時的歐洲人只吃兩餐)。我們現在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對他們來說,不配麥芽酒就得配生水或是葡萄酒。生水容易拉肚子生病,葡萄酒又貴又容易醉,比起來當然是麥芽酒最安全又便宜。

所以,當時歐洲人吃兩餐配酒、渴了也喝酒。大人喝、小孩喝、男人喝、女人喝、當然孕婦也喝。難道這樣不會有胎兒酒精症候群(fetal alcohol syndrome)嗎?根據資料上提到,胎兒酒精症候群發生在每日飲酒精量九十毫升以上的婦女,而每日飲酒在三十到六十毫升之間也有風險。當時(十六世紀以前)歐洲婦女大約每日飲麥芽酒1.5到2公升,而麥芽酒的酒精濃度大約在3%左右;認真算起來,大概是落在落在每日三十到六十毫升之間的區間。這個區間,胎兒大約有10%的風險會得到胎兒酒精症候群。

當然,現代的研究都是以平均值的概念來看的,而當時的人是把麥芽酒當飲料每天喝,所以究竟這樣喝酒,當時罹患胎兒酒精症候群的寶寶多不多呢?筆者沒有答案,不過在邁入十六世紀時,由於茶葉與咖啡先後引進歐洲,歐洲人愛上了這兩種飲料,使得麥芽酒由餐桌上退場,成為休閒飲料。由於這製備茶與咖啡都需要煮開水,煮開這個步驟使得這兩種飲料也很安全;加上茶與咖啡都是讓人越喝越清醒,使得歐洲人清醒的時間變多了,於是歐洲文明從此以飛也似的速度發展,最後成為世界強權之一。

讀者看到這裡可能會想:那麼哺乳飲酒是OK的嗎?

如果如馬先生所言的「一小杯」(筆者不知道一小杯是多少),假設只有一百毫升以下,或許風險很小;但就如這兩天許多醫療界人士的結論:不建議做這樣的事。為什麼呢?因為所謂的「風險」只是以實證觀察的平均而論,您以及您的孩子是不是極端值,誰也不知道。因此,小孩不肯睡,爸媽要耐心哄,不要喝酒。筆者的小孩小時候也曾經有夜哭一整個月的紀錄,筆者可沒有喝酒或請他喝酒喔!雖然出生後不會得胎兒酒精症候群,但小朋友在出生後到一歲,是大腦發育的重要階段,這時候不論以間接(媽媽喝)或直接的方式請寶寶喝酒,都有可能會影響大腦發育喔!

參考文獻:

T.R. Sinclair and C.J. Sinclair. 2010. Bread, Beer and the Seeds of Change : Agriculture's Impact on World History.

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每個人都有自己專屬的「細菌雲」

漫畫「農大菌物語」第一集封面。
圖片來源:wiki

看過「農大菌物語」的朋友應該都對日吉爺爺留下深刻的印象。

日吉爺爺周圍永遠都繞著一圈細菌雲,讓澤木大為驚駭。不過,如果真的有如澤木 惣右衛門 直保這樣具備看見細菌的能力的超能者,他應該會看到每個人周圍都有一圈細菌雲。

過去的研究已經知道,我們每小時放出106個生物顆粒。106就是一百萬個,裡面有許多是細菌。這些細菌是怎麼從我們身上放出來的呢?

當我們用手摸或是用身體的其他部位接觸到物體時,我們身上的細菌就有一部份會留在那裡;當我們呼吸、說話、咳嗽、打噴嚏,我們身上的細菌就飛到周圍的環境裡了。

您可能會覺得,這些飛出去的細菌哪會有每小時一百萬個那麼多呢?

事實上,我們體表的細菌有20兆個,也就是2 x 1014;而腸道裡的細菌有100兆個,也就是1015。這些細菌每小時都在繁殖,以大腸桿菌為例,每40分鐘就會增加一倍。每小時跑掉一百萬個算什麼呢?

當然是小意思。只是,大家身上放出來這麼多的細菌,究竟有沒有可能像我們的指紋一樣,人人不同呢?最近,奧瑞岡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我們還真的有自己專屬的細菌雲(microbial cloud)!

學過微生物的朋友會說:哪有可能!我們身上的正常菌叢(normal flora)不都是鏈球菌(Streptococcus)、丙酸菌(Propionibacterium )與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那些嗎?難道每個人還都有自己的「御用細菌」喔?

當然不是。雖然每個人身上都可以找到鏈球菌、丙酸菌與棒狀桿菌,但是這些細菌在每個人身上的組合比例不同,使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專屬的細菌雲(microbial cloud)。

是怎麼發現的呢?研究團隊讓每個人待在清潔過的房間裡一段時間,然後分析他們留在房間空氣裡的以及落在地面上的細菌。他們發現,只需要一個半小時到四個小時,不同的人在清潔過的房間留下的細菌就已足夠讓他被辨識出來了。

為了降低測量的誤差,研究團隊要求受試者要坐在椅子上不動,每隔一段時間改變朝向的角度60度。由於坐著不動很無聊,所以研究團隊也幫受試者準備了一台用酒精消毒過的筆電。地上擺了很多空的培養皿來收集落菌,房間有抽氣、送器裝置,好能收到從受試者身上發散出來的細菌顆粒。這些受試者過去四個月都沒有服用抗生素。

結果發現,有些受試者2小時後就測得到細菌了,有些則要4小時。也就是說,我們只要呆在一個房間裡4小時,就算你不摸任何東西、也不走來走去,科學家就能從我們留下來的四百萬個細菌,發現有誰來過這裡。當然,如果房間裡有超過一個人存在的話,就沒有這麼簡單了。

所以,不是只有日吉爺爺旁邊有細菌雲,我們大家都有。

本文版權為台大科教中心所有,其他單位需經同意始可轉載)

參考文獻:

James F. Meadow et. al., 2015. Humans differ in their personal microbial cloud. PeerJ DOI 10.7717/peerj.1258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真的可以哭一條河嗎?

雷奧河(Roe River)。圖片來源:Wiki

聽過「哭一條河」這種說法嗎?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覺得那只是說說而已,不過,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的學生非常認真的想要看看全人類的眼淚是不是足以形成一條河!

考慮到要哭出黃河長江應該很難,密西西比河大概也辦不到,同學們挑了世界上最短的河: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雷奧河(Roe River)。雷奧河只有61米長,由蒙大拿的Giant Springs開始,到Great Falls流入密蘇里河(Missouri River)。

計算的結果,雷奧條河每天的流量大概在1億5千6百萬到1億9千3百萬加侖之間。若以1億5千6百萬加侖(也就是每天七億九百一十九萬四十公升)來計算,由於每個人每滴眼淚的平均體積為6.2微升(microliter,10-6L)來計算,會需要11,438,549億三百多萬人各貢獻一滴眼淚,這樣的體積,即使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嚎啕大哭,大概也做不到。

所以哭是哭不出一條河的,但能不能哭出一個奧林匹克規模的游泳池呢?

標準池的大小是50米 x 25米 x 2米,體積相當於二百五十萬公升。學生們發現要哭個游泳池就簡單多了...只要每個人都哭55滴眼淚,就可以填滿一個奧林匹克游泳池。

讀者看到這裡,可能會說:算這個做什麼啊?

這其實是萊斯特大學的課程的一部份,主要是讓學生可以從練習這種思維方式來體驗,進行科學研究是什麼感覺。

參考文獻:

2016/5/3. Is it possible to cry a river? Science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