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5年,世界銀行定義國際貧窮線為一美元。一個人只要生活開銷少於一天一美元以下的環境,就是指生活在貧窮線下。當然,這樣的異常低的標準對很多國家而言,是不俱有政策操作性的意義。因為時間,地點和國家的不同,對於俱(政策)操作性的貧困當然會有不同的(薪資)設定。
不少發展國家採行更高標準來衡量國家的窮困問題。只要一個家庭無法維持生活的正常必要開銷,就應被訂義為貧窮。這樣不只能讓主事者更正視窮困問題,也能客觀反應真正的社會現況,及早解決貧富差距等問題和制定相對的因應福利政策。
在美國,其定義如果一家四口(父母和兩個小孩)的家庭月薪質所得低於1,837美金 (2009年水準),則被歸類為生活貧困。
過去五十年,馬來西亞政府的其中一項重要的政策是要消除貧困。在1970年,馬來西亞國民中有52.4%的人生活在貧窮線下。根據兩年前的跨國比較[Ref],只有5.1%的馬來西亞國民生活在貧窮線下。為此世界銀行曾經表揚馬來西亞政府打擊貧窮的成果。若以此為標準,馬來西亞是世界第五不貧困的國家。我們的成績是傲人的。因為我們的表現遠遠比美國(12%),英國(14%),阿拉伯(19.5%)和德國等先進國家來得更好。
去年,政府打擊貧窮再次獲得空前巨大的成功。根據政府的標準,大馬只有1.8%的家庭無法應付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開銷。這意味著我們是全世界前兩名最少窮人的國家。。
但是,屌詭的是我們無法感受到了馬來西亞的經濟骄傲。無法感覺到馬來西亞繁榮了。 我們有馬來西亞經濟奇蹟嗎? 這樣的問號出現在腦海中常盤不去
真的情況是,馬來西亞把貧窮的標準線降低到不切實際的標準,以達到美化帳面上的成績。馬來西亞政府把一家四口的月收入低於 RM600左右定義為貧窮[Ref]。
這是我們所謂的巨大骄傲和成果?
以不嚴謹的估算,美國家庭年所約為五萬美元(中位數)左右。美國當局以大約以40%的五萬美元,約略為二萬美元的年所得(每月1,837美元)做為貧窮線的基準。
如果大馬政府採行美國的相似標準,在2007年大馬平均(我找不到中位數)家庭月所得水準是RM 3,249下,大馬實際上應把貧窮線標準往上提升到 每月少於RM 1,300左右的家庭。
在此標準下,大馬的貧窮率將從2007年的5.1%貧窮率大幅調整上升至20%左右。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採行英國以60%的國民平均所得做為貧困率的標準話,大馬的貧困率更馬上跳升到38%。
大馬官方2008年公布的只有1.8%的家庭是生活在貧窮線下,是Malaysia Boleh 還是Malaysia Tak Boleh 不言而喻。
不切實際(和錯誤)的政策和好大喜功的追求帳面成績和貪污一樣可怕。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經濟.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經濟. Show all posts
Tuesday, June 23, 2009
大馬醫療問題
馬來西亞的醫生和病人比約略為1:1400。這遠高於先進國家如美國的(1:390),新加坡(1:770),韓國(1:400),台灣(1:577),發展中國家如菲律賓(1:800),中國(1:900)和共產國家如古巴(1:170)及北韓(1:650)。[Reference 1]
在馬來西亞,平均每人能享受的醫療資源偏低,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醫療社會問題。
Obama競選總統成功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全面性的進行美國的醫療制度改革。在1990年代時期,美國政府內部曾經有人提議採行全民健保。根據當時調查,大部份的美國公民因為擔心一些歐洲福利國家的無效率醫療問題會發生在美國,並拖垮美國財政而反對全民健保。
然而, 快十五年後的今天,沉重的醫療費用己讓不少美國人透不過氣來。 New York Times/CBS最近調查, 72%受訪美國人願意付出以付出更高的稅來換取更好保險制度(government-run insurance plan),近一半贊成全民健保。 高達85%受訪者認為目前美國醫療制度急需改革, 77%的人對目前的情況不滿意。 [Reference 2][Reference 3]
當各國紛紛關注自己國家的醫療問題並想要進行醫療改革當兒,馬來西亞政府除了喊出要提高醫生人數外,我相信一般人民不清楚政府在進行什麼改革方案。台灣,中國,英國仍至於美國在醫療制度上都有各自的缺失。這當然不是這篇要談到的重點。
馬來西亞除了有極差的醫生病人比率外,政府醫院福利和待遇普遍不佳。因此,在三年強制的政府醫院服務完成後,很多醫生到外開業或進入私人醫院執業。不少私人醫院為了加快回收先進醫療器材成本並真正產生利潤(一般八到十年門檻),粗糙的和病人勾結或恐嚇病人病情,變相詐取醫療費用,並過度開立不必要的藥品和實際多餘的手术。這己逐漸產生惡性循環。
相對不少其它國家,大馬醫療費用仍然相對非常低廉的,因此吸引為數不少的外國人士來到大馬尋求醫療服務。但是,以目前的走勢,為了享受較有品質的醫療服務,有品牌的私人醫院會是不少人的首選。私人醫院過度浮濫向保險公司申報醫療支出和國外病人的加入治療,保費將會在未來幾年持續上漲,最終有可能一直到一般受薪的老百姓無法負擔。
14年前,我付了RM 12看了一場感冒。14年後的今天,同一間診所,同一個醫生,我付了RM 55。
在大馬的明天,你能不擔心你的醫療支出和品質嗎?
在馬來西亞,平均每人能享受的醫療資源偏低,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醫療社會問題。
Obama競選總統成功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全面性的進行美國的醫療制度改革。在1990年代時期,美國政府內部曾經有人提議採行全民健保。根據當時調查,大部份的美國公民因為擔心一些歐洲福利國家的無效率醫療問題會發生在美國,並拖垮美國財政而反對全民健保。
然而, 快十五年後的今天,沉重的醫療費用己讓不少美國人透不過氣來。 New York Times/CBS最近調查, 72%受訪美國人願意付出以付出更高的稅來換取更好保險制度(government-run insurance plan),近一半贊成全民健保。 高達85%受訪者認為目前美國醫療制度急需改革, 77%的人對目前的情況不滿意。 [Reference 2][Reference 3]
當各國紛紛關注自己國家的醫療問題並想要進行醫療改革當兒,馬來西亞政府除了喊出要提高醫生人數外,我相信一般人民不清楚政府在進行什麼改革方案。台灣,中國,英國仍至於美國在醫療制度上都有各自的缺失。這當然不是這篇要談到的重點。
馬來西亞除了有極差的醫生病人比率外,政府醫院福利和待遇普遍不佳。因此,在三年強制的政府醫院服務完成後,很多醫生到外開業或進入私人醫院執業。不少私人醫院為了加快回收先進醫療器材成本並真正產生利潤(一般八到十年門檻),粗糙的和病人勾結或恐嚇病人病情,變相詐取醫療費用,並過度開立不必要的藥品和實際多餘的手术。這己逐漸產生惡性循環。
相對不少其它國家,大馬醫療費用仍然相對非常低廉的,因此吸引為數不少的外國人士來到大馬尋求醫療服務。但是,以目前的走勢,為了享受較有品質的醫療服務,有品牌的私人醫院會是不少人的首選。私人醫院過度浮濫向保險公司申報醫療支出和國外病人的加入治療,保費將會在未來幾年持續上漲,最終有可能一直到一般受薪的老百姓無法負擔。
14年前,我付了RM 12看了一場感冒。14年後的今天,同一間診所,同一個醫生,我付了RM 55。
在大馬的明天,你能不擔心你的醫療支出和品質嗎?
Sunday, June 21, 2009
消逝中的宏願
在1991年,馬哈迪在第六大馬計劃提出了2020計劃(宏願?)。一個讓全體馬來西亞人奮鬥的目標。我們誓言在30年後,成為工業化的先進國家。1992年的湯杯冠軍後,Malaysia Boleh的口號更被創造出來。還記得在當時,不管是報紙或是電視都是隨處可見這些令人振奮的口號。
為了達到2020的宏願,馬哈迪認為馬來西亞必須克服九大挑戰
第一: 建立一個不分你們團結的馬來西亞人
第二: 建立一個自由、強大還充滿自信的馬來西亞民族社會
第三: 發展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
第四: 建立一個高倫理、俱道德和宗教力量的社會
第五: 培養一個相互禮讓、成熟和合協的社會
第六: 發展一個進步的科技社會
第七: 建立一個富有正確價值和文化的社會
第八: 確保馬來西亞各族群是處在一個公平的經濟體
第九: 發展一個繁榮的馬來西亞
從1991到2020,我們走了將近2/3的旅程。在近幾年,我們更是走的跌跌撞撞。九大挑戰我們到底又克服了多少? 還是,其實馬來西亞在各方面比提出的當年更加的倒退了?
為了達到2020的宏願,馬哈迪認為馬來西亞必須克服九大挑戰
第一: 建立一個不分你們團結的馬來西亞人
第二: 建立一個自由、強大還充滿自信的馬來西亞民族社會
第三: 發展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
第四: 建立一個高倫理、俱道德和宗教力量的社會
第五: 培養一個相互禮讓、成熟和合協的社會
第六: 發展一個進步的科技社會
第七: 建立一個富有正確價值和文化的社會
第八: 確保馬來西亞各族群是處在一個公平的經濟體
第九: 發展一個繁榮的馬來西亞
從1991到2020,我們走了將近2/3的旅程。在近幾年,我們更是走的跌跌撞撞。九大挑戰我們到底又克服了多少? 還是,其實馬來西亞在各方面比提出的當年更加的倒退了?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