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的作品有什麼主題,我只想有簡單的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沒有人逃脫得了,這就是他們的悲劇所在。”——理查·葉慈(Richard Yates)
美國戰後時代的社會縮影被切割成十一篇故事,像是把人關在密不透風的盒子裏,卻又開了一個小孔透進外頭的光綫,叫裏邊的人盼望,卻明白自己一直都只能困在幽暗裏面。
這本書能提供最大的好處,恐怕就是提醒所謂孤獨的人,其實孤獨的並不只是你一個。形形色色的人在日常的規律裏活著,總有電光石火的孤獨感驟然天降,完全不留縫隙地包圍著你。既然無人能逃脫的這些時刻,就以孤獨對抗孤獨,用以中和那種莫名其妙的傷害吧。
十一篇故事各有特色,就聊聊印象深刻的兩篇好了:《傑克南瓜燈博士》、《愛找苦頭吃的人》。《傑克南瓜燈博士》說一個轉校的小男孩無法很好地融入新環境,老師努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身份、經歷、思想、空間等完全不對等的情況下,那些責任與善良徒增許多不確定,點燃了些什麽微光的希望卻又瞬間倒落一整天的雨。結果反叫曾被賦予希望的人重歸孤獨的牢籠,原先的落寞竟被燒起滿室的恨意。
這種自己在某個瞬間曾經被瞭解,卻又在得到結實擁抱時的瞬間落空,正正是孤獨越發濃烈的原因吧。由於故事裏是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不免也把自己給套進角色去了。如果我的努力也曾爲你帶來更多的傷害,請原諒我或許也無法拿捏別人的孤獨該怎麽稱量。少年們身處的環境并不簡單,或許比約定俗成的大人世界更複雜一些,希望我無知的善意沒輕易攪動你們的一灘渾水。
《愛找苦頭吃的人》首尾呼應,以孩提時玩遊戲途中裝死的“本能”貫穿全文,最擅長的便是封閉起觸動自己的任何可能,裝死而不獲得其他人的注意便是成功。在後來的成長路上,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他體面地讓自己認輸,懂得下台而不給他者帶來困擾,便是一次次的“裝死”,讓自己的傷心不驚擾別人,把全然的孤獨留給自己,不奢望有人看穿他的落寞。我想他不至於這麽頹敗吧,或許真的有盼望過誰在擁抱他的時候,可以點亮那份孤獨,輕輕說:“嘿我也是一樣,你并不是唯一一個,太懂得僞裝自己的人。”
剩下的其他孤獨,有堅守原則而未能與部下相處愉快的軍人中士、丈夫久病臥床的妻子帶著一份不安的愛叛逃到他人懷抱、揮霍時間的紈絝子弟吃了一記悶棍……鬱鬱不得志卻在這本小説末段,寫下一段人們對於抵抗孤獨時所能盼望的,一位作家。
天曉得,如果孤獨是一棟房子,那裏應該要有一扇窗的,每個人都需要。因爲“孤獨是當我們有機會得到他人的瞭解時,那個瞬間一閃而逝。”即使每個瞬間都錯過了,我們還是需要那抹光吧。
Labels: 閲讀足跡,閲讀筆記,十一種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