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spañol English 中 文
习语用典 学习时间
首页 >> 时事 >> 正文

风雨同行 共建中拉命运共同体:实践之路及未来展望 ——中墨合作篇

  ·   2024-12-27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中拉关系;墨西哥;时事
打印
纠错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呼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出席联合国大会时提出并系统阐述这一理念,并呼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理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括习近平主席分别在2015年和2017年提出的五大努力和五个坚持。五大努力是:1)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2)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3)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4)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5)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五个坚持是:1)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2)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3)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4)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5)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2013年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随着中国同世界各国关系的不断加强,该理念不断丰富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中国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的,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首要支柱。“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旨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帮助解决全球发展问题的国际合作平台。多年来,这一倡议已经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并从“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中受益,提高了本国的经济发展能力。

  全球发展倡议是习近平主席2021年9月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给全球经济、社会和公共卫生造成冲击的背景下提出的。倡议指出,应当振兴世界经济,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该倡议还呼吁各国加深减贫、粮食安全、工业化、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唯一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的国家。

  全球安全倡议是由习近平主席2022年4月提出的。倡议主张秉持共同安全观,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重视各国安全关切,通过对话解决国家间分歧。与此同时,中国加大了参与解决国际冲突的力度。2023年4月,中国成功促成伊朗和沙特阿拉伯恢复外交关系,如今也在解决巴以冲突和乌克兰危机中发挥积极作用。

  全球文明倡议是习近平主席2023年3月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时提出的。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秉持独立自主原则,尊重各个国家的不同国情和需求,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这一倡议基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的理念,也就是说,各国不一定要西方按照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模式来实现现代化。全球文明应是多种文明共存、相互尊重的文明。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欧美国家意图主导的国际机制不一样。这是中国为各国能够完善全球治理、解决21世纪的挑战而向世界提出的倡议。这是一场全球治理改革,秉持全球事务共同讨论、全球治理体系共同建设、治理成果共享的愿景,让各国都成为世界发展与和平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

  二、中墨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墨两国往来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开辟了横跨太平洋,连接美洲和亚洲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该航线东连菲律宾马尼拉,西接墨西哥阿卡普尔科。1899年,清朝政府与迪亚斯政府签订了《中墨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拉开了中墨双边外交关系的序幕。1972年,中国和墨西哥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此后,两国关系不断加强,呈现高质量发展特征。2003年,两国建立“中墨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习近平主席和培尼亚总统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此框架下,中墨命运共同体得以快速发展。

  十年来,两国合作不断深化加强,推进了双边命运共同体的建立。简单回顾中墨主要合作领域可以看出,两国关系日益密切,相互了解不断加深,双边关系的发展促进了两国的共同发展。

  经贸合作

  中国是墨西哥第二大贸易伙伴,墨西哥是中国在拉美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13年至2023年,双边贸易增长100%,中国对墨投资增长1500%,中国已成为墨西哥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来源国。Aeroméxico、Bimbo、Cemex 和 Interceramic 等墨西哥公司已入驻中国,开展业务。在墨西哥的中国企业利用“近岸外包”优势,开始进驻蒙特雷的华富山工业园等地。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中国汽车品牌(如比亚迪、奇瑞、北汽、江淮等)出现在墨西哥各大城市中。经济合作使得中国企业可以参与玛雅列车、墨西哥城地铁、蒙特雷轻轨、瓜达拉哈拉轻轨、特万特佩克地峡走廊等墨西哥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政治合作

  高层会晤是中墨双边关系的主要特色之一。2023年,洛佩斯总统与习近平主席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会谈,交换意见并达成重要共识。除总统级别外,墨西哥和中国的部长级官员也保持着长期、顺畅的沟通。此外两国还设有中国—墨西哥议会对话论坛等沟通机制。墨西哥众议院成立的墨中议会友好小组也在两国政治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地方层面,两国也保持着长期交流。2023年,墨西哥尤卡坦州、杜兰戈州、索诺拉州州长访华。这些访问有助于加强中墨直接联系,保持顺畅的沟通,增进双方相互了解。

  国际事务合作

  在国际合作上,中墨之间有着良好的相互理解。墨西哥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两国都是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世贸组织、中拉论坛等组织和论坛的成员,双方就全球共同问题交换看法、协调立场。作为“全球南方”的成员,墨西哥和中国在尊重各国的自决权、尊重全球治理民主化、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方面的立场相同。2021年,作为拉共体的时任轮值主席国,墨西哥邀请习近平主席向峰会作视频致辞。

  卫生医疗合作

  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中国向墨西哥提供了应对危机所需的必要物资,例如口罩、手套、病毒检测试剂和人工呼吸器。中方累计向墨方运送卫生防疫物资1150余吨。在国际合作匮乏以及墨西哥尚未成功自主研发疫苗的情况下,抵达墨西哥的中国疫苗减少了墨西哥死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数。墨西哥采购了中国科兴和康希诺生产的3000多万支疫苗。

  教育合作

  中国和墨西哥签有互换奖学金项目,每年中墨双方都会选派年轻人赴另一方留学,类别涵盖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语言教学和学术研究。通过中墨大学校长论坛,100多所大学的校长可以分享交流教育和研究方面的经验和观点,交换资源。除这一机制外,墨西哥和中国的大学之间还签署了大量双边协议。墨西哥汉语教学发展如火如荼。由于中墨经贸和教育领域的合作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墨西哥人对学习汉语产生兴趣。在这方面,墨西哥六所孔子学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全合作

  面对北美毒品危机特别是芬太尼问题,中墨就建立合作机制达成共识,共同打击芬太尼及其化学前体的非法贩运。这将有助于更好地控制非法物质的海上贩运,并深化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相互认知。

  文化合作

  墨西哥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与中国文化交流最多的国家。2013年至2023年,中墨每年平均举办文化活动300多场。墨西哥的六所孔子学院不仅教授汉语,还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让中国文化更加贴近墨西哥民众。墨西哥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建立的首个中国文化中心。旅游业也是国家间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墨西哥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接待中国游客最多的旅游目的地。2024年,中国两家航空公司开通了中墨直飞航线,这将进一步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

  减灾救灾合作

  2017年的墨西哥地震造成了墨西哥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的严重损坏。中国向墨西哥运送了救灾物资,并通过红十字会提供了紧急人道主义援助。2023年,飓风“奥蒂斯”席卷墨西哥城市阿卡普尔科,应墨西哥政府请求,中国向受影响地区捐赠了赈灾物资。2020年,当新冠肺炎疫情首次爆发时,墨西哥向中国提供了及时的医疗援助。

  科技合作

  一些中国企业的技术发展使得墨西哥受益颇多,华为是最好的范例。该公司获得了在墨西哥全国范围内建设5G电信基础设施的合同,这项合作提高了墨西哥在该领域的水平。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中国企业Zuma Energía在墨西哥的索诺拉州、奇瓦瓦州和哈利斯科州拥有太阳能电池板园区,在塔毛利帕斯州和瓦哈卡州拥有风电场。另一方面,墨西哥是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航天合作论坛的成员,通过该论坛,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享空间技术的发展。

  十年来,中墨两国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今天,两国相互了解更加深入,对未来合作更添信心。与十年前的双边关系相比,中墨两国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当然,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已有22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但这里面并不包括墨西哥,墨西哥因此错过了更多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和合作机会。与此同时,中国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也需要墨西哥民众更多地去了解。墨中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已经奠定,未来,两国将继续谱写友谊的篇章,在共同繁荣的道路上巩固发展双边关系。

  (作者:埃赫卡特尔·拉萨洛,墨西哥经济和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1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版权所有 2000-2024 北京周报中文网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